《狗的名字叫山羊》

(一)

“记住,狗的名字叫山羊。”

里奥说完最后一句话,就驾着马车朝北驶去。

那声音像孩子吹出来的肥皂泡,在迟暮炊烟里转了几转,碰到茱莉安的遐想,顷刻希声。

八岁的茱莉安不明白里奥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就像她不知道此刻左手里握着的拴狗绳究竟有什么用。

她盯着脚边上那只狗,那只狗也紧巴巴的盯着她。

这只狗长的确实没什么特色,茱莉安没法从它琥珀色的眼里捕捉到悲喜,它没有发出过太大的声响,甚至连它的主人里奥把它交给茱莉安的时候,也只是稍微加重呼吸声。

“走吧,山羊。”茱莉安提了提绳,狗把目光从茱莉安身上挪开,投掷到离前掌一英尺的路面上。抖了抖毛发,一声不响的随茱莉安朝前走。

于是,世上多了一幅场景:一个小女孩牵着一只狗,沉默地,不声不响地,朝落日尽头走去。

至于,狗的名字为什么叫山羊?

茱莉安不知道。

( 二 )

茱莉安和其他的同龄人不同,在她的身上很难捕捉到孩子应有的稚气或是童真。

她喜欢一个人在一旁坐着,看着同伴们打打闹闹,你追我赶或者站在树丛里,开始她无厘头的联想和思考。总之,她是很享受独处时的雀跃与自得。但她又不是完全自我的,每见红日西沉,她晃晃手表,知道该是结束的时候了,便朝着孩子们那喊:时间不早了,该回家了。

于是,她很快就遏制了自己继续联想的欲望,看着每一位同伴安全离开,把所有的玩物放回原位,环顾一遍确认无误,然后才心满意足地踏上回程的路。

也有很偶然的时候,她会惊讶自己的应付自如。

茱莉安也有固执的一面。比如:她会因为墙上新生的爬山虎是往下爬而生气一下午,因为书上说爬山虎是向上生长的;她会因为周六突然的暴雨而焦躁不安,因为天气预报说一周都晴;她甚至难以接受梅姨母提前临盆,因为她渴望做第一个见证宝贝出生的人。

是的,茱莉安对突如其来的、不合常规的事情,总是难以接受。她也尝试过说服自己:生活无常。

每当她以为自我说服就要奏效的时候,那些unusual又接踵而至。

周而复始,她逃离不了愤懑的怪圈。

( 三 )

茱莉安三天没有睡过好觉了。

每个晚上,她都在想里奥的最后的那句话,“狗的名字叫山羊。“

为什么要给狗取这个名字?这只狗和山羊根本没有相似点?难道这只狗会发出山羊的叫声?他最后强调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意?

三个夜晚,她的脑海里有无数个疑问接连不断,她借着月光仔细端详这只狗。这狗耷拉着耳朵,琥珀色的眼睛藏在棕色的皮毛下,短小的尾巴隔三岔五地晃动。

一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狗。

“这一切都太奇怪了!完全不合常规!“茱莉安用金属汤匙敲着瓷盘,愤怒地把早餐面包掷在盘里。郁郁寡欢夹杂着愤愤不已,把她的神经质推向了极点。

“茱莉安,你怎么了?“妈妈对她这几天的古怪行为感到讶异和担忧。

“妈妈,这只狗的名字叫山羊。“

“啊?这有什么呢,孩子?“

“妈妈 ,它是狗啊,它怎么可以叫山羊?“

“哈哈哈,孩子。我还以为是什么严重的事打扰了你这些天。你要不喜欢,那你给它改个名字,尼恩,凯文,什么都好。”

“可是妈妈,里奥临走前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这只狗叫山羊。那可是最后一句话啊!这个名字一定对他、对这只狗很重要。”茱莉安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那你要不写封信问问里奥?”妈妈把面包重新递给茱莉安,擦拭了桌子,走进厨房。

“那会不会太蠢了。为了一只狗,为了一个名字。”茱莉安心想。

( 四 )

一周后,茱莉安的精神状态变得很差,她每天只吃得下一点儿熏肉,几乎不在树丛里任心思信马由缰,只因为一个芝麻大小的问题:”狗的名字为什么叫山羊?“

对茱莉安说,这个问题比她以往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棘手。

如果这样说:黑白颠倒是合理的;白天也可以被叫做黑夜;甚至连我也可以是别人。那些代名词统统可以互换,某个人努力活过的痕迹皆可以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的经历。那从历史到现在甚至未来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一切都因为:狗的名字叫山羊。

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没有答案的、长期的精神折磨。

她开始执笔写信:

里奥:

很抱歉因为这样的事情打扰你。

狗的名字为什么叫山羊?

茱莉安

她飞奔到驿站,把信投进邮筒的那一刻,像是把所有的烦恼倾泻而入。

“我马上就可以重拾快乐啦。“茱莉安暗想。

但此后的日子,茱莉安的躁郁并没有消失,反而由一生二:“狗的名字为什么叫山羊?“、”里奥什么时候告诉我答案?“

她等啊等。

( 五 )

亲爱的茱莉安: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信。但没想到是因为这样的问题,这的确让我有点忍俊不禁。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确没有多想,大概只是因为“山羊“来家时,母羊肖恩难产,小羊羔没能留下,仅仅来以此作为心灵寄托吧。

愿你一切都好。

里奥

“原来只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茱莉安握着信笺。

茱莉安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换句话说,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黑即是白?白天也可以被叫做黑夜?我可以是别人?代名词统统可以互换?某个人努力活过的痕迹皆可以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的经历?那从历史到现在甚至未来究竟有什么意义?

茱莉安,永恒地、永恒地陷在了这最小最小的哲学问题里。

后记

摘自:《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上帝尚未全然清醒,还无法肯定自己究竟是什么,他环顾四周。由于除了自己,他谁也没有看到,于是就承认自己是上帝。由于自己不能给自己取名,自己对自己不能理解,于是他便产生一种求知的热望。而当上帝首次认清自己,便产生了“道”——上帝觉得,认识就是给自己取名。

就这样,“道”从上帝嘴里滚滚涌流出来,并分裂成上千份,这些部分就成为孕育各层“世界”的种子。从这一刻起,各层“世界”都在长大,而上帝就从各层“世界”里反映了出来,如同从镜子里反映出来一样。上帝研究了自己在各层“世界”里的反映,越来越多地察看自己,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自己。就这样,认识丰富了上帝,同时也丰富了各层“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