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蓝色,因为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天空代表辽阔;我喜欢蓝色,因为蓝色是孤独的颜色,而孤独是我生命的底色。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副作品,那我的生命便是一副以孤独为蓝底的油画,我过往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是为了给孤独的蓝底上画出一道绚丽的彩虹,我不确定自己最终是否能画出彩虹,但我确定自己永远不会放弃努力。
回望过去,在我生命最初的记忆里,有两个场景一直挥之不去。
一个晴朗的午后,我穿着一件单薄的脏兮兮的沾满了可能是鼻涕油渍污渍的衣衫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一路狂奔,追逐着一辆隆隆作响的拖拉机。那时候的我大概只有四五岁,或许更早,而那个场景也是我生命中最早的记忆。
我记得自己一直跑一直跑,一个不小心跌倒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中央,我一边挣扎着想要站起来继续追赶,一边绝望地看着拖拉机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我的视野之中,我没有哭闹,没有眼泪,只有满眼的震惊和迷惑。
我完全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要追逐那辆拖拉机,也不记得拖拉机上是否载着对我来说十分重要的人或者物。或许是满满一车田野里收割过后的麦秆,或许是满满一车黄澄澄金灿灿的大麦,或许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坐在那辆车上正去往一个我不被允许去的什么地方。有关的细节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而当时感觉却十分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种感觉在我往后的生命中曾经无数次的重现,而每一次的重现都让我再次忆起当时的感受;那种拼尽全力想要抓住什么却完全无能为力的感觉,那种你使出了全部力气想要去推开挡在你面前的一块巨石,却发现它始终岿然不动的矗立在你的面前带着嘲讽带着戏谑藐视着你的感觉。年幼的我当时还无法为那样的感觉命名,很多年以后,当再我次在生命中体验到那种熟悉的感觉时,我一下子就认出了它,它的名字叫做幻灭。
另外一个早期记忆发生在大概5岁左右,也可能是6岁或者7岁。
那是一个寒冷异常的冬天,天灰蒙蒙的,周围万籁俱静,偶有乌鸦飞过,长啼一声打破宁静,但很快又恢复如常。我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撕心裂肺地嚎啕恸哭,那个院子承载了我童年时期所有美好与痛苦的记忆。
夏天,大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上南瓜、土豆、四季豆还有我最喜欢的向日葵。夏日的午后,院子里各种各样的虫鸣,鸟叫,还有蜜蜂蝴蝶飞来飞去,一片生机,好不热闹。冬天,整个院子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除了家门口那一小块儿空地上因为经常被泼上洗脸水,洗脚水,以及油乎乎的洗碗洗锅水等而结成了厚厚一层又一层冰,一整个冬天都不能消融。整个院子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门前的这一大块儿冰,几乎每次走过,我都会因为过分担心而失去平衡摔倒在地,每逢这时,都会惹得哥哥哈哈大笑。
那个冬天,是我记忆中最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隐约记得是和大哥发生了一些口角,大哥向母亲诬告我做了一件事实上我未曾做过的什么坏事,我被母亲严厉斥责,我感觉十分委屈,想要试图跟母亲分辨什么、证明什么,但那时候,我笨嘴拙舌,哪里说得过一向伶牙俐齿的大哥,大哥三言两语,我便败下阵来,我又急又气,除了哭闹和跺脚什么也说不出来。
母亲一向最厌烦我哭,只要一看到我哭,她就忍不住蹙起眉头抑或是怒不可遏地制止我。
那一天,母亲正赶着要去店里忙活,本就没有闲工夫来照顾我那脆弱易碎的自尊心,看到我哭哭啼啼的样子,更是完全失去了耐心。我猜那一刻,母亲恨不得一脚把我踢她的视线之外去。事实上,母亲本就不喜欢小孩儿—尤其是爱哭的小孩儿,母亲不但不喜欢小孩儿,也不喜小花儿、小草、小动物等所有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照料的一切生物。母亲心底的那种厌恶和不耐烦透过她那冷冷的毫无温情的声音清晰地传进了虽然年幼却十分敏感的我的耳朵里:“这个死丫头,一天到晚就知道哭,简直就只个哭死鬼投胎,改天非把你送出去不可.......。”
说完便一脸厌弃匆匆忙忙地赶去她的店里,大哥也一脸得意地跟在母亲身后离开了。
偌大的一个院子里只剩我孤零零的一个人。
我颓然无力地坐在那个结了厚厚好几层冰的空地上,心里满满的全是委屈、愤怒、绝望和恐惧,我双手用力拍打着冰冷的地面,而地面回应我的除了疼痛还有刺骨的寒冷,那是记忆中我第一次体验到愤怒、绝望和悲伤,而那些感受就像是像是烙印一般烙在了我的心里,身体里、还有记忆里。
瘦小的我独自坐在那个对我而言偌大无比的空荡荡的院子里,坐在灰白的辽阔的苍穹之下,除了恸哭,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没有人,也没有风,万籁俱静,只有我的哭声在天地间回荡。我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到声嘶力竭,筋疲力尽,一直哭到渐渐地忘了伤心,忘了寒冷,忘了疲惫,一直到哭到倦意来袭,一直哭到耷拉着脑袋,闭着眼睛睡倒在寒冬腊月的满是冰霜的院子里,睫毛上挂满了泪珠结成的冰碴,脸颊上残留着一道道泪痕和鼻涕。我不记得自己在院子里睡了多久,只记得那以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躺在床上,高烧不退,呓语不断,迷迷糊糊中听到有人叫着我的名字。
记忆里,从那以后,我在心里便远远隔着母亲一段距离,始终无法靠近,而那段距离直倒今天我也依然没有跨过去。或许在那之前我们也未曾亲密过,只是我并不记得在那之前发生的事情而已。
我就是带着这样两段最初始的记忆开始我的人生之旅。
【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尤其是对与安全感以及爱的需求的满足与否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他就会在日后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去获得关爱的满足,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寻求关爱满足就是一个人的“未完成情结”,带着这种未完成情结去面对生活的这个人,在潜意识中会十分关注,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特别是对他勤奋努力的肯定。也由于这样的一种心态(意识),这个人一方面可能会表现得十分勤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另一方面却表现得十分敏感,焦虑,猜疑。缺乏安全感。”
我记不起更早的童年经历,而上面这一段文字的描述的确是我前半生的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看似坚强独立,实则脆弱敏感,可以用尽所有的耐心和力气去温暖和鼓励别人,却丝毫不敢也不愿分享自己内心最真实脆弱的哀伤与孤独。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历会经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任务,当该阶段的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在儿童早起的发展经历中,需求得到满足的儿童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反之,那些需要未被得到满足的儿童则更有可能进入怀疑和退缩的生活模式。
我不知道自己在童年早期是否获得了对这个世界及其周围人的最基本的信任感。但我知道,直到现在,我也从不曾真正的完全信任过谁。我不信父母,不信亲朋,不信这个世界有谁会真的在意我,不信谁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向我伸出援手帮助我。我从不会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告诉家人,也不会向任何朋友诉说我正在经历着的痛哭和哀伤,当然也是尽可能绝对不去麻烦打扰他人。我的不信任并不是针对某个人的不信任,而只是单纯的不敢信任,不敢对别人抱有太多的信心和期待,我想自己也只是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儿时经历的那种幻灭和绝望,只是为了避免再次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他人眼里的无足轻重,不值一提。至少不去亲自验证,就不会亲眼目睹。
而生活本身往往就像是一个自证预言,当我对这个世界抱有极大的不信任,这个世界必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线索向我证明它的确不值得信任。在这样一个我潜意识里认定了不值的信任的世界里挣扎,注定找不到内心的安宁。
幸运的是,儿时的这两段记忆恰好是打开我通往潜意识大门的钥匙,在一遍遍反刍这些记忆的过程中,那些深埋于心底深处的绝望、恐惧、幻灭以及对被爱的渴望,一点一点浮出水面,直到今天我方才领悟,这两段记忆的存在就是为了把最大的光芒引入我那看似积极乐观实则阴暗潮湿的角落。
正如诗人鲁米所说: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