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恋
曾国藩有一句话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往不恋!”
真正的语出《曾国藩文集·处世金针·修身之要》:“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以此读《无妄》《咸》《中孚》三卦。盖扞格者鲜矣。”
可能有人一看,表示看不懂。看不懂也没事,因为我也不敢说我全部都看得懂了。没有,我没有那么自大。我认为,读书,或者是阅读,能够读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是很有价值的了。阅读之后,能够有自己的心得,并且能够用之于言行,就已经足够了,而没有必要纠结更多。
在我看来,这段文字,所有的精华就在于当时不杂。那么怎么做到当时不杂呢?就要专注,也就是灵明无着,也要未来不迎,既往不恋。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未来不迎,还是既往不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所谓的当下不杂。不杂,就是不杂乱,就是专心专注了。
也有人从中得到启发,说,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如此安好。其实这些话都没有摆脱曾国藩的文字范畴。不过,这些话常常用于情感之上而已。
对于很多人来说,未来是美好的,未来是有希望的,这些都是乐观积极的人。期待于未来,可以给人生满满的动力,这当然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却有一些人,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盲目的乐观,认为自己必将有辉煌的人生,于是就坐等未来。比如说,有一些人听信了所谓的算命大师的胡言乱语,相信自己某年某月某日升大官发大财,于是就不肯脚踏实地的去做了,而是坐等所谓的命运和时势。可见,未来不迎,就是包括不坐等未来的种种意思。
或许说,对于未来不迎,很多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就做到,但是,对于既往不恋,很多人却不能洒脱的做到。
确实,对于过往,一个人怎么可能能够做到彻底的忘掉呢?有健忘症的人不算。那么,一个人既然忘不掉过去的人和事,又怎么可能做到既往不恋呢?似乎有一些矛盾的意思在里面。
对于过去的事忘不了,对于过去的人放不下,对于过去的感情舍不得,这是正常的,我也是这样,感觉有情有义的人都这样吧。而我所以为的既往不恋,就是对于过去,可以回忆,可以回想,但是就可以没有情绪的那种,就是没有烦躁,没有压抑,没有伤悲,也没有痛苦,等等。说白了,就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这里的这个情,指的是情绪。
《论语·八佾》里有一句话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有点意思,有既往不恋的意思。
过去的无须留恋,当下的应该珍惜,未来的只是希望。善待过去和正确的对待未来,都是为了不辜负今时今日的人,都是为了不辜负今时今日的事,都是为了不辜负今时今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