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常问:学习主要靠兴趣,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呢?
新东方出来的古典老师做过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找兴趣就像是谈恋爱,没爱上痛苦,爱上了也痛苦,最适合的兴趣,是那件让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点爬起来一边苦笑着骂娘一边咧着嘴干完的事情。”
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要做一件事是一种什么体验,似乎古典老师还没说透。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表述略有不同。人们讲“兴趣”讲得不多,咱们的语境里,似乎更注重“志”和”志趣“。孔子曾经总结自己的人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段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安慰。孔子说,当他确立自己的志向以后,到了五十岁左右(一般人开始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天命”是什么。
那时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这天,孔子穿过带着弟子们穿过卫国来到宋国。宋国有一股地方势力,领头的叫桓魋(tui,第二声),知道孔子有治国的抱负,有鲁国的成功经验,手下弟子能文能武,且宋国有心重用这股外来势力,而自己做为传统势力的代表,心里自然很紧张。孔子正在树下给弟子们正在讲课,桓魋带着一伙人冲过去,把他们头顶的大树给砍倒了。(“要是你们明天还敢来,下场就如同这大树一般!”)
《史记》: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
孔子听了这话,不紧不慢地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弟子们急了:老师!老师!快点呀!待会儿要是这恶棍改主意了,又杀过来怎么办呀。
孔子说,我命中注定的要做的事,就是传播我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我已经做到了,而且正在用我的一辈子做下去,桓魋能改变这个进程吗? 他改变不了啊!
几年前,孔子离开鲁国边境去往卫国,有个地方长官一直很仰慕孔子,终于要见到真人了,他挺激动,挽留孔子说一定好好喝个茶碰个面。论语里没有记录他们俩碰面以后说了什么,只记录了那长官见完孔子以后的感叹:世道太乱,孔子是这个世道的警世钟啊!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是的,孔子十五岁立志,三十岁成材,五十岁心境才在漂泊中变得通透。这种通透就是”命中注定“的滋味:天下的事儿本来有他的道理,天下的人儿本来有他们的使命和位置。从此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此所行即是所愿,应为便是愿为。
关于”命中注定“我总是想起乔布斯当年挖角百事可乐总裁约翰·史考利说的话。那个下午乔布斯把史考利堵在了他的办公室里:喂,你就想就这样卖一辈子糖水儿吗?还是想跟我一起改变世界?!
乔布斯比孔子幸运一点,那年他只有28岁。
———————————————————————————————————————————
【论语倾谈】:用新鲜笔调和严肃态度,就论语读论语。长期更新。
正在筹建新栏目【拆书日志】、【语言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