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小队的朋友猪虎老豆shadow邀请我参加了简书上同舟小站 • 108天习惯养成挑战赛。昨天是坚持打卡的第21天,以此文作一个阶段性总结。
都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那么坚持练字21天,我的收获如何呢?
一共学了40个字,虽然结构,重心还是有问题,但是看到自己有时也能写出相应的起笔,收笔,也是值得开心的事。
这21天,可以用初识秀丽笔,解密兰亭序,领悟书法美三个阶段来概括。
初识秀丽笔
买书法课程时,看到硬笔书法几个字,我就误以为是用钢笔、中性笔书写。直到打开课程,才知道笔头软软的秀丽笔,也属于硬笔。
秀丽笔具有中性笔携带方便,书写快捷、使用价值广的特点,但它笔头是软的,百度词条说秀丽笔是软笔的一种。不过硬笔书法中硬笔的定义是除了毛笔以外的书写工具,所以说秀丽笔是硬笔。
尽管秀丽笔神通广大,书写效果逼近毛笔,但它还是无法取代毛笔。书法中的表现元素有笔法、结体、章法、线条、提按、墨色。而秀丽笔无法体现线条和墨色。
线条:毛笔通过笔的中锋、侧锋、偏锋、绞转和调峰来体现,而秀丽笔只有软头,不能像毛笔将笔毫散开,无法体现线条的丰富变化。
墨色:毛笔通过蘸墨的浓淡干湿焦润等,在书写中体现丰富的墨色变化,以及书写节奏,而秀丽笔是海绵管储墨,出水均匀,无法体现墨色的丰富变化。
不过我更看重秀丽笔书写的便捷性。等我学好了,追求更高了,说不定我也会开始练习毛笔。市面上还有将钢笔和毛笔结合的,钢笔笔身,笔头用毛笔一样的笔毫。按照上述的表现要素,这种笔大概率只有墨色这一点和毛笔不同了。因为它的储墨方式是墨囊。
解密兰亭序
《兰亭序》是高中要求背诵的文章,那个时候尽管每一句的意思老师都有讲解。可我们也只涉猎了兰亭序的文字内容部分,对其书法艺术,则是完全没有鉴赏的。
通过这次用秀丽笔学习《兰亭序》,我了解了《兰亭序》的前世今生。原来“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书法影响这么深远,原来平常我们看到的图片来源都不是真迹。
据何延之《兰亭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的记载可知,《兰亭序》真迹一直为王氏子孙珍爱宝重,世守不替,后来传到了羲之七代孙山阴永欣寺僧人智永的手中。智永很长寿,年近百岁始卒。临终之前,将《兰亭序》郑重托付给了弟子辩才。辩才知道师父对这件文物十分宝爱,不敢轻忽,特意在寝室的大梁上凿挖了一个暗格,用来秘藏《兰亭序》。这时,唐太宗正在大张旗鼓地搜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得知《兰亭序》的真迹在辩才手里,就派人将辩才请到朝廷的内道场里供养起来,并不断给予赏赐。可是,太宗几次问起《兰亭序》的下落,辩才都谎称坠失于丧乱之际,不肯交出。太宗明知辩才所言不实,却也不便用强,只好将他放回永欣寺。后来,太宗命监察御史萧翼化装成贩卖蚕种的商人前往山阴,谋取此序。萧翼设法与辩才结识,多次交往,逐渐狎熟,由歌诗唱和,到法书共赏,最终取得了信任。有一天,恰逢辩才外出赴斋宴,萧翼便趁机将《兰亭序》盗走。不久,这份朝思暮想的墨宝就出现在唐太宗的案头上了。《兰亭序》到手之后,唐太宗倒也不肯私秘,让专门供奉朝廷的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用“响搨”的方法分头各自影摹数本,颁赐给皇太子、诸王和各位近臣。原件则放在手边,天天临摹赏玩。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病危。弥留之际,他还没有忘记嘱咐当时已经开始在金液门听政的皇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等他死了以后要用《兰亭序》真迹随葬昭陵。
故事真假不得而知,但是可见《兰亭序》作为书法作品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领悟书法美
《兰亭序》书法价值高,谁都知道,毕竟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但是每一笔,每个字,好在哪里,对后世书法有什么影响。我是在练习当中听了老师讲解才知道。米芾将王羲之的“蟹爪钩”大量用在自己的书法上,以此发扬广大,反而成了自己的一大特色。可见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也意识到,不能照搬原帖,因为原帖也有疏漏之处,同一个字,同一个笔画,书圣的书写方式都有极大不同,要择优有选择的去学习。只是我才疏学浅,更多的是听老师分析。说实话,很多字的美感我是领略不到的,只能慢慢培养审美。
距离108天打卡我只走了一小段路,但我会坚持下去,在108天的时候,我将写一副完整的临《兰亭序》作品。而这108天,也只不过是我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