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从事无助感和扩大个人控制方法的相关研究,最终找到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幸福的方法——乐观、乐观、乐观。

塞利格曼博士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和调查证据告诉人们:乐观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长,也更容易走上一条绝妙无比的成功之路!

不过,如果你天生是一名悲观主义者,你也不用沮丧,因为书中肯定地指出: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运用塞利格曼博士推荐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改变自己悲观的生活态度,这种方法就是学习乐观的ABCDE技术。

对为人父母的读者来说,这可谓是一本实用指南。你会了解到吵架、离婚会增加孩子的抑郁倾向,当你的孩子犯错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当你的孩子有了某种问题而需要改变时,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问题。不当的批评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征——悲观或是乐观。

什么乐观,什么是悲观

悲观的人的特征是,他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其他人为原因的后果。这种人不会被失败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他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

这两种思考习惯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无数的研究告诉我们,悲观的人很容易放弃,常常陷入抑郁中。这些实验显示,乐观的人在学校的成绩比较好,在工作上和球场上的表现也比较好,他们常常超越能力倾向测验(aptitude test)所预测的上限。乐观的人通常比悲观的人更容易在竞聘中胜出。他们的健康状况一般来说都很好,年纪大时,也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有很多病痛。实验证据甚至指出他们比一般人更长寿。

悲观现象的核心是另外一个现象——无助感(helplessness),所谓无助感是说不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你的命运。

摆脱抑郁症、提高成就以及改善健康状况是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的三个最主要的应用,同时它也会带给你全新的自我认知。

在读完这本书后,你会了解自己的悲观或乐观程度,你也可以测一下你的配偶或孩子的乐观程度。你将知道为什么你会心情不好,常常抑郁,你只是心情低落还是真正的绝望,以及为什么你会一直陷在抑郁中不能自拔。你会明白为什么你既有能力又有动机,但还是失败了很多次。你也会学会一套新方法来克服抑郁症并使它不再复发。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据显示,这套方法可以增进你的健康。此外,你可以跟你关心的人共享这套新方法。

最主要的是,你对这种个人控制的新学科会有所了解。

什么是习得性乐观

习得性乐观不是积极思考方式的威力的再发现。乐观技巧不是来自学校,也不是学着对自己说肯定的话——我们早已发现这种方式毫无用处。重要的是你在失败的时候运用“非消极的思考方式”(non-negative thinking)。习得性乐观的主要技巧是在失败的情境中改变具有破坏性的想法。

我们从个人控制理论开始。我将介绍两个主要的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和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它们是彼此交错的。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它是习得性无助的调节器: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散播习得性无助。你在遇到挫折或暂时的失败时,你的解释方式将决定你会变得多无助或多斗志昂扬。

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解释风格是习得性无助的核心。乐观的人能够很快从这个短暂的无助状态中恢复过来。对他们来说,失败仅是个挑战,是走向胜利的道路上的一些障碍。他们把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特定的。

悲观的人沉溺在失败中,因为他们把失败看成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变得很抑郁,而且停留在无助中。一点小挫折在他们看来就是大失败,而一处失败就认为会满盘皆输,自己先竖白旗投降了。他们可能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后才能恢复,而且再有一点挫折,他们又会进入无助的深渊里。

乐活人生的ABCDE模式

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这些思绪会变成习惯,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的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并不是待在那儿不动的,它们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些想法直接的后果。它是我们放弃、颓丧或是振作、再尝试的关键。

书里举的例子特别有代表性:

凯蒂已经节食两个星期了。今天下班后,她和同事出去喝酒,吃了点炸土豆片和鸡翅,吃了以后,她立刻感到自己破坏了节食计划,前功尽弃了。

她对自己说:“凯蒂,今晚你的节食努力都报销了。你真是不可思议的软弱,只要和朋友去酒吧就会受不了诱惑而大吃大喝。他们一定认为你是个笨蛋,唉!既然过去的节食都毁了,你干脆把冰箱中的蛋糕拿出来,痛快地大吃一顿算了。”

凯蒂打开一盒巧克力蛋糕把它吃得精光。她的节食计划真的前功尽弃了。

其实凯蒂吃一点炸土豆片和鸡翅和后来的大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的是她对自己为什么吃炸土豆片的解释。她的解释风格非常悲观——“不可思议的软弱”,她的结论也很悲观——“节食努力都报销了”。事实上她的节食并没有前功尽弃,但是她的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的解释使她放弃了。

如果凯蒂可以反驳她自己的自动化的解释的话,这件事可以有个完全不同的结局。

她可以对自己说:“等一下,凯蒂,我在酒吧并没有大吃大喝,我喝了两杯淡啤酒,吃了两个鸡翅和一些土豆片,但我没吃晚餐,所以平均起来,我可能只比食谱允许的热量多吃了一点。只有一个晚上多吃一点并不表示我意志薄弱,想想看,我坚持了两个星期,这证明我很坚强。此外,没有人会注意计算我吃了什么,事实上,好几个人都说我看起来瘦了。最重要的是,即使我吃了我不应该吃的东西,我也不应该继续破坏我的节食计划,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方式是不再去想这次犯的错,继续努力节食。”

这就是所谓的ABC模式。


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第一是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想些别的事;第二个方法是反驳它。从长远来看,反驳更有效,因为有效的反驳能阻止以前那些想法再次出现。这样,当你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你就不会再抑郁。

下面是四个重要途径,它们可以使你的反驳更令人信服。

证据。

其他可能性。

暗示。

用处。


现在请你练习ABCDE模式。你已经知道了ABC各代表什么,D是反驳(disputation),E是激发(energization)。

下面在你记录的5个不好的事中,找出你的消极想法,观察这些想法带来的后果,再猛烈地攻击这些想法,然后体会自己成功应对悲观想法后所获得的激发,把这些都记下来。这5件不好的事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邮差来晚了,别人没回你的电话等。请在每一个事件中采用四种有效的自我反驳途径。

记录下脑子里的消极想法,然后狠狠驳斥它。

learned optimism习得性乐观,最要紧的练习就是这个。

抑郁为什么越来越流行

要解释抑郁症现在为什么这么频繁和平常,首先要检视两个令人警觉的趋势: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commons)的消失。

当今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利也是前所未有的:你可以改变自我,甚至改变自我思考的方式,因为这是一个强调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的时代。

要创造个性化的市场,就需要广告绞尽脑汁地宣扬个人控制。当人们有很多钱来进行消费时,个人主义就变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世界观。

物质欲望的大幅提高,也带来了工作和爱情上的期待(或者说可接受的程度)。以往只要工作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我们就很满意了,但今天却不行。它必须要有点意义才行,同时还要有升迁的途径和空间,同事间要意气相投,还要有良好的退休制度,这样我们才能感到满意。

人们对婚姻的要求也不一样了,它不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我们要求配偶性感、苗条,谈吐有风趣,网球要打得好,等等。这些期望的提升来自我们选择性的增加。

谁来选?所有人。现代人不再像古代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个农民。现在他们有无数的选择,有自己的偏好,其结果就是一个新的自我,一个“特大号”的自我。

我们现在的财富和科技使自我发展到了顶点。不管好还是不好,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特大号自我的文化中。过度膨胀的自我带来了危机,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抑郁症的泛滥,我认为抑郁症的流行跟特大号自我有很大关系。

如果在一个隔离的情境下,自我的扩张可能有正面的效果,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把潜能发挥出来。但事与愿违。我们这个时代自我的扩张正好与公共意识的消失同时发生,人们失去了生存的高层目的,而生活目的的消失与共同意识的薄弱,为抑郁症的繁殖提供了最佳环境。

政治事件削弱了人们对国家的期望,社会趋势也减弱人们对神祗和家庭的依赖。本来宗教和家庭是可以取代国家而作为希望和目的的来源的,但不幸的是对国家信心的消失与家庭的破裂、信仰的崩溃几乎同时发生。

高离婚率、快速的人口流动以及低出生率是家庭瓦解的三大原因。由于离婚频繁,家庭不再是我们的避风港。高流动率严重动摇了家庭的凝聚力。


因此,当你对神祗失去信仰,对国家保护你的力量失去信心,当家庭瓦解时,你还可以去哪里寻找认同?寻找人生的目的?寻找希望?当我们需要一个避风港时,我们发现原来那些舒适的沙发、躺椅都不见了,只剩下一张小小的、摇摇欲坠的小板凳——自我。而这个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特大号自我,对抑郁症可以说是坐以待毙的。

作者给出了两个出路:第一就是改变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寻求新的平衡点;第二就是找出特大号自我的优势。

例如利用增加公共意识来平衡自我和团体的关系、运用习得性乐观,找出优势。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算是今年读到的最后一个宝藏,例证很多,测试很多,边做边看边想,废了不少时间,总之,习得性无助和解释风格get到了,就握住了开启幸福之路的钥匙,以后再遇到悲观想法,就记录下来,狠狠驳斥它。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过去的就过去吧,2022年,一起走花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