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探讨了青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少年期相比,青年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提高,有能力分析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原因。同时,青年期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他们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挖掘储备的信息材料,并合理的运用它们。此外,青年期学生还具有很强的正义感。
首先,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年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即概念思维能力日益提高。在青年期,确定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中的逻辑关系所需要的证明性思维,在学生身上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的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常常离开了思考的对象而把人引入另一个境界中去。对于判断的绝对性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判断的绝对性日益让位给假说性,同时青年已能把在证明过程中矛盾着的判断的斗争作为某种假说得到证明的标准。
其次,青年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逐渐提高。青年对于各种事实、现象相互联系的解释和说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那种缺乏深刻的思想而只有曲折的情节的文艺作品,已经不能使高年级学生感到满意。而对优秀作品中那些阐明社会关系或者人们精神生活的哲理的、世界观的地方,青年们则不仅反复阅读,摘抄在日记本里,而且加以分析和深入的思考。青年对于那些跟人的社会关系和内心世界有关的问题进行着特别深入的分析。他们竭力要弄清楚事实、现象和事件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以便得出客观的结论。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懂得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性。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已经能够解释、说明或者独立地研究任何一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了。青年不仅能够靠思维深入到事物、现象相互依存性的实质中去,而且能在思考的过程中从记忆的储备里挖掘材料,把以前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进行对比和比较。教师常常感到惊奇的是,高年级学生能够援引大量的补充材料,用来证明或反驳某种提法或思想。虽然青年在作判断时带有假说性,喜欢“讲究哲理”,要求通过分析矛盾着的动因的斗争来证明真理,但是,他们对思维的原则性的要求,远比少年来得敏感而且严格。青年对于社会政治生活、道德、艺术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特别严格的要求。
最后,青年学生的正义感逐渐形成。青年们看不起那些不坚定的、“随风倒”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缺乏原则性和坚定性,而且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在青年们看来,由于世界观的不彻底性而产生的不正确的活动,就是一种不道德的现象。在这种观点里,反映了我们的青年的道德纯洁性和世界观的崇高性。因此,青年们常常满腔热情地捍卫自己的观点,愤怒地谴责不正确的行为和思想,这本来就是不足为奇的。因此,辩论会、读书讨论会、问答晚会等,才那么有力地吸引着他们。从青年们的观点来看,跟不正确的思想妥协,就等于是对不道德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