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李政涛老师的《教育常识》第二十二篇“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
一开始,李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科学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这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回答。
李老师又说,若依据“教育的眼光”来衡量某种“知识”的价值高低,提问方式则变为:
“什么知识最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他说,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健康、主动生长的科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的知识。
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是可以被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内容。
知识价值的实现,以“转化是否发生”作为标志。
知识价值产生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转化”,教育眼光中的有价值的知识,是为“转化”而来的知识,是以“转化”为归宿和结果的知识。
在我看来,是那些能够被活化的教育内容。
要激活知识的“化石”,让“木乃伊”归来,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将其在运用中活化。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弃学编》,卷二)
“习过”就是“活过”,就是运用过。
运用是赋予思考力以活跃、敏捷、持续和多样性想象的最基本的方式。
“用处”是语文教学的开端。一种教育内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用处”,才会对学生有行远而持久的帮助。
黎锦熙将“国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为三等。
第一等,以读本为主体的。
第二等,从实际事物的观察认识入手,是儿童确实了解那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那表示内容的声音和符号。读法、活法、写法、作法,随意运用,有时一气贯注。
第三等,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联系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作为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施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法。不但读法、话法、写法、作法要打成一片,就是国语和其他科目也要打成一片。
在运用中活化教育内容有四个关键点:
第一,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
第二,教育内容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的作品,而不只是教材编写者的作品。
第三,教育内容的学习必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
第四,教育内容必须能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需要和表达实践。
“学了不用,等于没学。”
让教育内容通过运用活化,无非是让学生获得“真学问”。
读完全篇,使我对知识和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新考虑每一课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有用,能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