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先生在“统编教材四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的第六个问题就是“采用1加x方法拓展阅读”。
温儒敏先生说:前不久网上一片炒作,说现在的阅读量太大。其实网民特别是家长根本没搞清楚,课标受到一些攻击。学生高考有高考大纲,也要求读六七十篇。说“猛增72篇”,“还要不要孩子活”。网络永远都是这样,要过招的话,什么事都别想干了。 我是想说,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统编教材增加了很多阅读的内容。
我的理解:当统编教材对阅读量的要求增加后,一些人盲目看数量的增加,缺少成熟地思考,直接借助网络的反馈袭来反馈意见。意见偏颇,集中在讨论,因为篇目增加,感觉加大了学生的负担。“课标受到攻击”的现象表明,还是一些人,对教材改革缺乏理解,对阅读所起到的作用缺乏了解。这也在提醒我们,对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的宣传还需要加强,通过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延展学习的形式,让“阅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学习技能”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人了解这套教材秉承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使用好统编教材的体现。
温儒敏先生说:延伸阅读 教材远远不能满足阅读教学需要。
我的理解: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靠几本教课书的课文来学语文,学阅读,这样的容量还是太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有外显的倾吐表达,一定是有源源不断的外部的吸收,这样融会贯通,才能有生生不竭的源泉。所以,语文学习一定是课文的例子,在加上多篇与课文的例子带来的“1+x”的阅读形式。有主题延展阅读,由作家延展阅读,有单篇指向整本书,开展群文阅读、名著阅读等形式,让“1+x”落实到位……
温儒敏先生说:除了区分课型,把略读课归还给学生,还要延伸阅读,加大阅读量。 没有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就是“半截子”的。
我的理解:精读课教方法,略读课学习运用,有不同的教材要求,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个人观点: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以致用。课内方法一定要体现在运用上。这样看来,就不仅仅是为了学期的考试,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温儒敏先生说:实施“1+x”,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在课内安排读那些附加的作品,也可以安排在课后。不只是读散篇作品,还要有“整本书阅读”。
我的理解:进一步认识“1+x”,我理解以本课为中心可以开张综合性学习的展开;也可以是为“群文阅读”做好准备。这给教师发掘教材,开展课程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更是为师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温儒敏先生说:小学的“快乐读书吧”是有梯度的。四年级读神话,五年级读中国民间故事,六年级读《童年》《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个栏目要用好。 温儒敏先生说:要给适当的方法,放手让学课外去读。
我的理解:在开卷有益的前提下,让整本书阅读活动,适时适度的展开。
温儒敏先生说:课外阅读采取目标管理
我的理解:有了课内外的教学衔接,有了课外阅读的任务布置,更需要的是陪伴与督促。把每一个过程环节都落实到位。这才叫做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而语文的育人功能就在这样的行动中实现了。
温儒敏先生说:课外放手让学生读,可以适当“管理”,比如组织读书会讨论等等。
但主要应当是“目标管理”,而不是“过程管理”。
我的理解:教材编写体系中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堂的教学里。但放手不等于放任,驱动不等于行动,兴趣不等于坚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如成年人一样,会有懈怠的时候,他们会有忙碌的日子,会有读起来感觉艰涩而产生畏惧的时候……在这些情况下,老师,我们应该是孩子背后的支撑者。问管理要质量,从课外阅读的落实看,这是一个具有有特色的发展力极强的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