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886小时,第848日
阅读《佛学概论》1-3章
佛学的思辨性绝对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哲学体系,而中国佛学不但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甚至把它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干所在!而对于那些较多着眼于现实人生,希望探寻某种人生智慧或者某种调适身心法门的人们,佛教中的思想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盲人摸象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就是:佛学广泛而复杂,任何人面对它时都必须慎之又慎,切勿只是根据自己对局部的一知半解便轻下断言。
将宗教现象条分缕析,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如其所说,则所谓宗教就有如下维度:(一)实用性和仪式性,(二)经验性和情感性,(三)叙述性和神话性,(四)教条化和哲学性,(五)伦理性和律法性,(六)社会性和组织性,以及(七)物质性。
佛教的核心教义由创始者归纳成为一套互相关联的基本原理,被称作“四圣谛”。对教义进行研究、阐述和澄清显然是饱学之士的责任。在佛教中守护经文典籍并加以阐释则是僧伽的职责。但是并非所有僧人都是哲学家,在佛教传统中有些僧人认为神秘体验——通过禅定获得——较之研读经籍更是一条通往证悟解脱的稳当道路。
北传者则属于所谓“大乘”佛教运动,“大乘”意为普渡众生的“大车”。僧众往往自认归属于两派中的某派,其情形相当于穆斯林认为自己属于逊尼派或什叶派,亦如西方基督徒常常认为自己或是新教徒或是天主教徒一样。
根据这一原则,佛陀再度开始进食,同时重新修习禅定。他从此精进非常。直至一个夜晚,他坐在一棵后来被称作菩提树的大树底下,获得了他一直在追寻的大彻大悟。当夜首更时分,佛陀能够看透自己的前世生活,可以清晰记忆一切细节;到了二更他便天眼洞开,可以清楚见证天地间一切众生依据各自的善恶行为历历不爽的生死轮回;三更时分,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精神污染消失殆尽,一切欲念和无知连根拔去。他已经“完成一切应做之事”——获得涅槃,中止轮回,正如他降生时的预言所说的一样。
轮子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象征,经常被用来表示“法”。“初次说法”这一事件是法轮常转的原动力。随着佛法远播遍及全亚洲,法轮不停前转。
教义传播得很快,不久便有很多人明心见性。据早期经籍所言,佛陀指令六十位阿罗汉组成教团普渡点化众生。五年之后比丘教阶已经形成,佛陀也只好同意相应建立比丘尼的教阶制度。尽管开始时佛陀并不情愿——隐修制度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比丘尼教阶则更是史无前例——可最终还是同意了。比丘尼教阶不像比丘教阶那样流行。今人所谓的“僧伽”则特指比丘教阶
尽管佛教的教义坚持认为转生再世无始无终,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转生再世的次数近乎无限。这一不断转生再世的过程称作“轮回”或“无休止轮转”,暗示生命像河水一样不断流动。所有生物都只是这个轮回运动的一个环节,周而复始直至获得涅槃。
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将人的堕落归因于人的骄傲以及不服从,可是佛教则在人的欲念之中找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
在世界体系的内部,有着形形色色的轮回之“道”。早期经籍列出的只是五道,稍后又增加了一道——阿修罗道——由此构成六道,本文即持此说。六道轮回是佛教艺术的常见主题,也经常被描绘成所谓“生死之轮”
六道和三十一天的观念与三界观念大体重叠。底层即为“欲界”,包括所有层级直至人间道上第六天。其次就是“色界”,这是经过升华的精神状态,诸神身居其间,以心灵感应相沟通。此界延伸至二十七天。至高无上的境界则是“无色界”,这是几乎无可言说和无从描绘的崇高境界,无形无状的诸神众生只以纯灵状态存在。
在如上所述的宇宙论里面,业的作用相当于一部升降机,把人从这座宇宙大厦的一层载去另一层。善行的结果是上升,而恶行的结果自然就是下降。业倒并不是一个由上帝斟酌权衡的奖惩系统,而是一种类似于万有引力的自然律。故此任何人都是自己运道的唯一责任人。为了获得功德而行善其实只是自私的行为,并不能因此获取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