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辞退了两名绩效很差的员工,不到一个月时间,又有6个人离职

和一位做人资的朋友聊天,他吐槽了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儿:


前段时间他们公司终于找机会辞退了两名长期绩效垫底的员工。


这本是件“降本增效”的好事,管理层还觉得能振奋士气。


可没想到,这把火没烧旺业绩,反而点着了个“炸弹”。不到一个月,部门里接二连三,竟然有6名绩效不错的骨干提交了离职报告。


总经理彻底懵了,挨个找人谈话,问的都是同一个灵魂问题:


“你们的绩效不差,公司也很看好你们,为啥要离职?”


得到的回答,无非是“个人发展”、“家庭原因”这些标准话术。


说实话,这事儿一点也不稀奇。很多老板都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我给你发工资了,你为啥还不满意?

我把绩效差的开掉了,只留你们这些优秀的人,不好吗?

以为是杀鸡儆猴,却不知在员工眼里是“卸磨杀驴”了。

总经理只看到了绩效表上的数字,却没看懂员工心里那本账。


急需扪心一问:员工凭什么忠诚?


员工的忠诚,并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企业可以有对等的付出,往往建立在这8大支柱上,快看看你的公司有吗?


薪资待遇是支撑

让员工活得体面

谈钱,一点都不俗。


薪水是员工出卖时间、知识和技能最直接的回报。可以问问哪位员工出来工作不是为了钱。

一份低于市场价的薪水,本质上是在告诉员工:“你的能力也就值这个价。” 


倘若是一味的压低薪资,让员工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整天为房租、菜钱发愁,你跟我谈奉献、画大饼?


对不起,员工胃不好,消化不了,更无法一味的考虑实现公司的愿景了。


因此,忠诚,始于一份能让员工活得体面、有安全感的薪水。

最近科技圈的英伟达,近78%的员工已成为百万美元富翁的消息刷屏了。让太多人都羡慕不已。

比起羡慕这些,职场人更感叹他们有个会分钱的老板。


老板黄仁勋的分钱智慧是“分钱不是分老板口袋的钱,而是分市场的钱。”


老板带着员工一起“打鱼”,打来的鱼一起分,这个池子也就会源源不断。


华为任正非的分钱哲学同样深刻:“钱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问题就解决了。”,他还曾公开表示“钱给够了,不是人才也会成为人才。”


这些都完美印证,公司与员工共享发展红利,绑定利益,才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


而不是一旦获取利益,只想着自己,忽视员工的付出;

一旦绩效落后,只想着是员工的问题,不反思公司的决策是否得当。


想要员工忠诚,那么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切实关注员工的利益。

尊重是前提,把员工当“人”看

那位总经理在辞退绩效差的员工时,是否做到了程序正义、手段温和?是否顾及了其他员工的观感?

员工不是机器上的齿轮,拧松了就直接换掉。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会联想的人。


留下的员工会想“看吧,公司就是这样找个理由把人开了的,明天可能会是自己!”


还有的公司把想要开掉的人“监控”起来,不允许员工在岗位上浏览工作无关信息,甚至还有上厕所都带定时的。


但凡员工踩上一点相关的问题,就找到理由“解雇”了。


当沟通和尊重缺失,安全感就不复存在了,离职成了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


有句话说得好: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不把我当人看,我也不会在这伺候你!

领导的肯定是动力

一句话能抵半月薪

人都需要被认可。


员工绞尽脑汁做出的方案,领导一句“还行”带过;

加班加点赶完项目,领导觉得理所当然。

这种“沉默式”管理,是对员工热爱工作的有效冷却。

一句真诚的干得漂亮!一次公开的表扬,其激励效果可能远超一次小小的现金奖励。

领导的肯定,是员工在疲惫时最好的强心针。

发展空间是长远动力

让员工看得到未来

当下职场中,年轻人最怕的是什么,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以及永远不变的薪资。

公司如果不能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没有清晰的晋升通道,就等于没有了未来。

他今天绩效好,不代表他愿意明年、后年还做同样的事,停在同样的位置。

没有成长空间的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催眠,迟早会让人清醒然后逃离。

没有能力提升和发展空间的岗位,本质上是一种累赘,迟早会让人看清然后转身。

领导人的魅力是催化剂

追随的是“你”这个人

为什么有的领导离职,能带走半个团队?这就是领导人魅力的体现。


一个有格局、有担当、有人情味的领导,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磁场。


反之,一个只会甩锅、猜疑、搞“微管理”的领导,就像故事里的“狼外婆”,让员工时刻充满着怀疑、提心吊胆,员工也就只想敬而远之。

员工愿意追随的,是一个能带领他们打胜仗、并能分享胜利果实的将军,而不是一个躲在后方挥舞鞭子的监工。

有效的沟通是强化剂

别让员工猜谜

有没有发现,有很多的公司是没有沟通的,或者沟通时单向的:只下达任务,不管意见上传。


对于公司的战略定位、部门未来走向,员工一概不知,一概不懂,只是被动的去执行。


像极了“盲人摸象”,时间久了,就会让员工产生巨大的无力感。


定期的鼓劲会议,随时能聆听的意见,领导能主动找员工沟通存在的问题等等,这种有效的双向沟通,能让员工更有干劲,能消除误会,凝聚团队力量,让员工有参与感,而不是时常感到像一颗随时被替换的螺丝钉。


给员工归属感,不把员工当外人

什么是归属感?


就是让员工感觉到“这是我们公司”,而不是“他们公司”。

当公司有好事(比如团建、发福利)时想着员工;

当员工有难处(比如家庭变故)时能体谅并提供帮助;

这样赋予员工“自己人”身份的归属感千金难换。

而那种处处、时时摆出一副“我给你发工资了”的态势,把员工设为“劳方”和“资方”两个对立面的企业,那么得到的也将是相同心态的员工,他们会随时准备跳槽。

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

互利才能双赢

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老板画下的饼,承诺的奖金、晋升,最后是否兑现?


公司的制度,是否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还是朝令夕改、看人下菜?


记住:一次失信,就可能耗尽之前所有的信任积累。

现在的人都活的越来越清醒,员工更不傻。

他们知道在一个没有诚信的文化里,付出不一定有回报,遵守规则的人只有吃亏。


只有当员工相信,公司的成功会带来个人的成功,他们才会愿意与企业同舟共济。


回到开头那个故事。


那6个绩效不差的员工为什么要走?原因很可能不在那两名被辞退的同事身上,而在于公司这次辞退行动,让其他员工看到了公司在以上八点中的短板。

它可能让员工失去了安全感,看透了发展的天花板,或者对领导者的管理方式彻底失去信心.....


总经理的困惑,恰恰是很多企业管理者的通病:他们只管理绩效,却不经营人心。

真正聪明的企业,懂得“锄草”之前,先要“施肥”


把精力、资源投入到留住和激励优秀员工上,打造一个让他们不愿、不想、也不舍离开的平台。


所以,再遇到离职员工时,不要只问“你为什么离职?”


而是多问问“公司哪里做的不好?公司能做些什么,才能让人愿意留下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