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求学期间我经历过一些痛苦,那么现在回忆起来,最强烈的痛苦来源于一次破罐破摔的心里纠结。
那是模电考试前夕,午后小伙伴们都去自习室认真复习、应对考试。但是我就是特别不愿意去自习室——想到打开模电书,看到那些云里雾里的表达,就觉得困难重重,不想面对这个强大的敌人。因此整个下午我都待在寝室,在电脑上玩拳皇,用虐AI的方法,摆脱现实的困境。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玩游戏的快感早已忘记,留下的只是自甘堕落的自责。
这件事情,就是典型的破罐破摔——既然做不好,那就让它更糟吧。这种非理性的心态是广泛存在的。例如,有些胖子会吃更多的垃圾食品,反正也减不下去;丑人多作怪,反正也不受人待见。
“破罐破摔”是个很不划算的行为——事情变得更糟糕,不会对自己有什么额外好处。理性的人面对一个优化问题,即使找不到最优解,往往也会尽力找个次优的可行解,至少迭代的方向是正向的,而破罐破摔者却反其道行之,这显然不符合理性人假设。根据我的亲身体会,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 显示不在乎
一个自己很喜欢的罐子,如果我不能确保它的完好无损,则说明自己能力不行。而人们往往很难承受这样的否定,因此只能向大众宣称,自己不喜欢这个罐子。而表达这个态度最有力的方式就是高高举起罐子,把它摔个粉碎。
- 愤怒与自虐
其实“摔”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乎”的体现,它太刻意了。真正的不在乎,是根本看不到罐子存在与否。如果真正不在意体重,我吃饱就好,没必要吃撑;如果真不在意容貌,那就规矩行事,没必要“多作怪”。这个用力过猛的“摔”是用自虐的方式表达对无法完美的愤怒。
凡是无法理性解释,却又广泛存在的行为,我都存在敬畏之心,因为这就是所谓的人性。“破罐破摔”肯定是人性中的一种,即使你很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面对人性,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考验它。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陷入“破罐”局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心理疏导方法:
- 要找准自己的“罐子”
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完美,像模电这样“丑陋”的学科(充满工程近似,没有优雅的数学描述),不应当成为自己的罐子,这门课程本身目的就是让我们入门了解一下即可,完全无需较那个劲,非要多么的深刻领悟。
-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一旦有了裂口,不再完美,就更容易有摔罐子的冲动。因此,踏出第一步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分清善恶。
万一不幸陷入了“破罐”局面,我们也要争取“破后立”。如果真的想摔自己的罐子,那就摔吧,古语也说过“不破不立”。“好的”摔罐也是给人一种仪式感。如果摔得优雅,说不准还能练就一身摔罐技艺,成为一代摔罐大师呢。最著名的摔罐大师要数陈胜吴广,他们误了工期,无奈选择了“举大计”,真乃破罐破摔的正面典型。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本来是该写论文的时间,我却用来写这些“废话”,也应该算是破罐破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