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聚餐之后,我就有点焦虑了。
酒桌上避免不了谈到孩子的教育,都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兴趣班都是两个起报。A是做文化推广工作的,有两个儿子,老大刚5岁,已经在学跆拳道、蒙氏数学,少儿英语,还有乐高(我之前并不清楚原来乐高也能报班学习);B和老公在外地做生意,时间较自由,对4岁女儿教育也很上心,“我咨询过当老师的朋友,小学前最需要学习的是语文,数学拉下了很容易补上,字不认识没那么快赶上”,她给她女儿报了洪恩英语的线上课,据说已经认识400多个字,同时还在学习英语和跳舞,还有绘本阅读课。
看着她们侃侃而谈,我只觉自己脑门上写着大大的三个字“不称职”。4岁的小桃子还处于自由玩耍阶段,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同事送了十几节绘画课,家长不用陪同,小孩送进去两个小时后来接,同时可以看到孩子的作品。作品当然是很厉害了,成熟的线条,科学的配色,啥都挺好就是不太像自己孩子画的,当然孩子还是会配合老师,甜甜地说妈妈你看,我画的画,然而走出教室后她已经不愿意再看她的作品一眼。我想这画上不协调的几笔可能才是她真正的作品。我跟其他家长讨论过这个话题,她们说,小孩子嘛,给她体验下就行,我们也可以轻松几个小时。嗯,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过后来课程结束后我没有再继续。
聚餐回来后我也开始让她学认字,因为设置了游戏环节,学习过程比较轻松,所以有些效果,但毕竟需要用到电子产品,所以进度并没有很快。后来因为姨妈送了一把尤克里里,桃子兴冲冲的表态,要去学尤克里里,我想学音乐挺好,就报了名,上课时我基本上都会旁听,孩子太小基础的乐理是理解不了的,音阶要靠记忆来硬背,儿歌也是。这样过了几周,音乐的乐趣是还没享受到,孩子已经有隐隐的焦虑感了,每天都会问什么时候上课,到老师家门口了不敢进去,还要在门口反复练习几遍怕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到后来就是明确表示不愿意学了。
在经历过以上这些后,我没有再给她报班,有时候想想我们做父母的也是挺不容易,既怕没有充分挖掘导致埋没了孩子的天赋,又怕她们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其实仔细想想,有天赋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当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也挺好,如果真的有天赋,在她大一点后她会自己从她的天赋中获得自信,再获得热情,毕竟现在的物质丰富、信息发达、机会很多,真正的才华没有那么容易埋没。
教育虽然讲究客观科学,但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很主观的东西,每个家长的认知和经历背景会决定她们选择哪种教育模式。同一对父母教育下的孩子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没办法说哪种教育方式最好,可能只是最适合自己的家庭。而选择不同方式的家长也不用互相看不惯,有人说,要让孩子快乐,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仿佛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责别人。可对于华坪女子高中的孩子来说,也许分数比目前的快乐更重要,走出大山比在大山里接受命运的安排更有意义。当然对于我来说,我主观的认为,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过的快乐比过的成功更重要,某种意义上说,要定义人生的成功也不容易,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我当然知道社会竞争压力大,但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活出了自己的方式,没有盯着独木桥,我总感叹这个时代挺好。如果说内卷是电影院里纷纷站起的人群,我想我先坐了,听听音乐也行,你们随意。
愿我们和孩子们都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