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文与平原县范庄的谜团
在整理《平原县志》乡区时,在县城西南三十里处有个村,名“范庄村”,很平常村庄,北面就是相家河水库。偶然有朋友推来文说:这个范庄出过名人“范阁老”。整理整个平原史籍就没有一个范阁老。后来才知道“范阁老”是明代最后一位“内阁首辅”。再看那文章没有严密逻辑,只是说:村里老人流传:范景文出生在范庄,,又怎么考取进士,后成为明末内阁首辅,以及村里有“阁老墓”。让人云里雾里,仔细翻阅史籍,可以明确二点。
首先,范景文不是平原县人,乾隆版《平原县志》没有他任何记载。
其次,范景文是吴桥人,《明史》中有明确记载,范景文,字梦章,吴桥人。生于明万历十五(即1587)的官宦之家,亡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时年五十七岁。关于说他是平原人、出生范庄一切描述都没有根据,无稽之谈。
关于“范阁老墓”以及村里流传是范景文的后人,这点可信度反而很高,毕竟才过三百多年,其后人因避难来此定居,是很正常。
但如果打开地图,看平原范庄地理位置,再结合他仕途履历,可能得出另一个结果,“范庄”可能就是范景文生前已经选好一个地方,此地有河流水泊环境好,又在四县交界处,即安逸便利又利于安身避难。
先看他仕途,“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万历四十二年授东昌府推官,” 范景文在任期间,致力于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为很多在审判定罪过程中有误的“犯人”平反昭雪。时值东昌大饥,灾害横行,为解民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他亲自调查研究,条理荒政,对确实困难的尽力给予赈恤,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其恢复生产,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他对高唐水系如赵王河、蒲河、马颊河等流入平原县,对地势都很熟悉。因为这里就是蒲河水系从高唐流来,经过“范庄”向北面这里注入马颊河,而且直接能泛舟回吴桥老家省亲,所以他对此地很熟悉。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政绩卓著,越级提拔他任吏部主事。
泰昌元年(即1620)称病致仕,天启五年(即1625)二月重新启用,不与阉党同污,不久又称病归隐。崇祯元年(即1628)復启用太常少卿,崇祯二年(1629)七月,擢右佥都御史,当时后金兵南掠,京师戒严,景文率所部八千人勤王,军无所犯。崇祯三年(1630)三月,擢兵部添注左侍郎。二年後以父丧去官。崇祯七年(1634)冬天,起南京右都御史。不久,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遣兵戍池河、浦口。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京师戒严,范景文派遣部队入卫京师,史称“戊寅之役”。杨嗣昌夺情辅政,景文与之不合,被削籍为民。
“戊寅之役”就是后金骑兵丛北京密云卫所翻越长城,绕开北京,从通州沿运河南下,攻破沧州、德州、临清州以沿线州县,第二年正月突袭济南府。所过州县虽皆被攻破。而吴桥、恩县、高唐、武城、博平、荏平皆被攻破,损失惨重,唯有平原县坚守成功。
也就在这时范景文回乡看到残墙半臂,才有为后人找个避难安身之处的想法,而平原县就是很好选择,他选择熟悉的蒲河与马颊河之交叉地,在这里“避难安家”还有几个优点。
首先,此地范村,地处四县交界之地,地域偏僻,便于安身。同时距离平原、恩城、禹城、高唐各县城都不远,特别是恩城、平原。
其次,北有大水泊芦苇,以及北面几里地外有马颊河,是天然屏障,特别不是后金(清)骑兵优先冲击的目标之路。
最后,明末平原县政治稳定,民心团结,大灾或战争中发挥集体作战的能力,保民一方安定,特别在崇祯十一年“戊寅之役”、崇祯十五年“壬午之役”表现的都很亮眼。
还有在此建村,可沿马颊河乘船而下,到陵县的边临城,这里在到吴桥老家很近,半天就到老家,也便于来往。
从当地老人讲述故事的描述中,说明:范景文是在“范庄”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大概是崇祯十二年春至十五年(1644年)秋,大约不到四年的时间,所以也就有“范家桥”以及各种故事流传下来。
崇祯十五年(即1642)秋,范景文被荐召拜刑部尚书,未上,改工部尚书。同年10月的又发生“壬午之役”,即满清第四入关,绕开京师,袭击直隶、山东,而山东为主战场,一路打东昌府、濮阳,攻兖州,一路打高唐、平原、济南,直奔青州。山东损失惨重,但平原在这次战役中又得以保全,并成为“督战部署”的临时中心。
这也更坚信迁移一部家人到平原县范庄避难的决心,这也就解决“生前身后事”,再没有家庭后顾之忧。巧合是当时平原县知县吴民化(衡水县举人)就是他当年提拔推荐的半个小老乡;还有恩县知县锁青缙(永宁进士)也与他入京后二个月即同年10月被召入京,并被提拔入吏部。从这里也看出他与平原县恩县地方知县的关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范景文又以本官入阁,兼东阁大学士,受命于危难之际。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陷,崇祯自缢。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南明政权追赠范景文为太傅,谥号“文贞”。清朝赐予谥号“文忠”。
范景文是明末少有“尽忠宰相”,他虽缺少战略变通,但保留着“忠魂气节”,不愧是“孤忠首辅”,崇祯帝也算不孤单。
至于“阁老墓”可信度更大,应是真的,在清初对前明残余势力都在打击,范景文也是坚持“抗击后金”的代表,何况在1644年直隶吴桥县先后陷落于“大顺”以及“大清”,政局极不稳定。所以范阁老的墓地开始只能在偏僻之地,平原县范庄就是他生前选择最佳之地。直到清顺治中期,为了笼络民心才逐步为那些人追赠谥号,也就现在“范景文墓”在吴桥县城南三里。在这里再修他墓地其政治意义更大一些。
通过历史背景,解开层层谜团:平原县“范庄村”与明末首辅范景文的确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