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小说《双城记》的开篇语。用来比喻今天的读书也恰如其分,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像我们今天这么容易获得书籍,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样面对书籍难于抉择。不妨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重温古代文人的读书诗,从中体会他们的读书之乐、读书之用和读书之法,从而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读书之要。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在元人翁森这首《四时读书乐》里,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读书都是一件无比快乐又极富情调的事情。从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中,我们又读出了一个读书人通达宇宙世界后,那份舒畅的快感。“只有观书乐,其如病眼何?但令吾意适,不必卷头多。”宋人杨万里在《甲子春初即事》中写的这种即使眼睛生病也要看书的精神不值得的提倡,但诗人那种用从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意会神交,获得无限乐趣的读书方式却是我们该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代于谦这首名为《观书》的小诗道出了自己每天读书的那份惬意与享受。“生平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就西窗。”在《寂坐》诗中,清代蒲松龄把一个酷爱读书的老人追随光线读书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让我们神向往之。“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清人纪昀在《京邸杂题》中将读书喻为游览千岩万壑的崇山峻岭,满眼都是奇观,可以在悦心怡情的同时,涤荡心中的尘埃,使胸怀变得清爽宽阔,领略自然和人世的精微要妙。“为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戏答圣俞持烛之句》中,不仅回应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也将读书人那份独有的无穷快乐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在不同人的眼中读书的价值自然千差万别。“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聚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这首《劝学诗》语言通俗,广为大家引用,但其读书观中表现的追求金钱美女,享受荣华富贵的志向,也导致了在其任内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国势日衰的后果。同样是古代帝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中,“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广开书院,招贤纳士,致力改革,共创辉煌,彪炳史册的决心和愿望。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玄烨在《夜静读书》中,“九重夜静御炉香,坟典披观意味长。为念兆民微隐处,孜孜不怠抚遐荒。”展现了一个帝王为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夜以继日苦读经典的场景。对大多数文人来讲,“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读书的初衷。从创作了“洛阳纸贵”奇迹的西晋人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到诗圣杜甫《题柏学士茅屋》“……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再到辛弃疾《闻科诏勉诸子》“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读书人眼中书也是医俗、排忧、疗病和解除寂寞的良方。“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王夫之《示侄孙生蕃》)“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牧《读韩杜集》)“开编喜自得,一读疗沉疴。”(王安石《送石赓归宁》)“雨砌长寒芜,风庭落秋果。窗间有闲叟,尽日看书坐。书中见往事,历历知福祸。……所以雀罗门,不能寂寞我。”(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更多的时候,读书是古人心目中最高尚最根本的事。翁承赞《书斋谩兴》(其二)“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欧阳修《赠学者》“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亦勉勉,无以吾言轻。”范仲淹《醴泉寺读书》“长白一寒儒,登庸三纪余。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鼓吹迎前导,烟霞指旧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苏辙的《寄题蒲传正学士阗中藏书阁》“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读书当然也要讲究方法。读书应惜时,唐代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中劝告家人“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昔时能读苦无书,今日有书苦难读”(清代赵翼《读书苦忘以诗自叹》),“学问在早年,光芒如初旭。晚岁则已迟,夜行仅秉烛。”(清代归庄在《生日自述》)两人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年青人要抓住美好的时光加紧读书。读书需下苦功夫,从白居易的《悲哉行》“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中,我们可以看出“诗魔”也不是轻易练成的。宋代学者陆九渊在《读书》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告诉我们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应该深读细研。读书还要有恒力下常功。唐人孟郊在《苦学吟》“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中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自觉用让鬼神见了都发愁的毅力和恒心战胜自身的惰性才能有所成就。“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一书读未竟,如逢大军至。”清代袁枚在《秋夜杂诗》(其六)中表达了自己每日必读书、每书必读完的良好习惯。清人萧抡在《读书有所见作》(其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中勉励自己把读书当成生活的必须,终生不可不读书。博览群书也是不可缺少的。杜甫在自荐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明了自己的抱负和打算,其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则清楚地写明了博读是善写之基,成功之基。“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这是唐代韩愈读书诗中的名句,用“四患”来告诉我们当你做到了博览群书、深思熟虑、持之以恒再加上努力践行的“四美”,成功自然是必然之事。无论是宋朝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津》中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清人刘岩在《杂诗》中讲的“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还是明代周立在《饮酒》诗中期望的“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都说明一个道理:读书更要用于指导实践,以读助行,读行一致,否则读再多的书也只能作一个移动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