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
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蕴含和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农村,从腊月的腊祭或祭灶,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迎禧接福、拜神祭祖、探亲访友、祈愿求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带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人们的精神文化、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都在春节期间得到狂欢式的淋漓展现。
月穷岁尽之日,人称大年三十,亦谓除夕。
在我的家乡,川北山区,小时候的除夕记忆,至今仍然传袭未变。
除夕日的上午,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屋门房后,每个房间都在要彻底清扫干净。
垃圾要倒到比平常更远的地方去,代表着把坏运和晦气扔得越远越好。
大年三十的中餐,就是团圆饭,要吃猪头肉,米饭要煮得更多,剩下足够的米饭,供第二天大年初一食用。寓意年年有余。
今年春节我们回家过年,平常只有老人留守的院落,重新热闹了起来!
我们扯起长条桌,兄弟们各家都纷纷端出自家菜,举家团圆,同饮共祝新年好。
热闹,温暖,亲情洋溢。
大家都说,我们把年味带回了家!
平时再多的问候,也抵不上陪父母一起吃饭!
下午在贴春联,贴门神。
喜庆热闹,幸福洋溢,都寄托在春联的文字里。
门神是秦琼和尉迟敬德。
秦琼和尉迟敬德是唐朝开国功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唐太宗守门而被敬为门神。
除夕夜,家乡有“守岁”的风俗,晚上一直要守到大年初一的来临,说是除夕夜睡得越晚,寿命越长。
自从家里有了电视,电视里有了春节联欢晚会,看完春晚再睡觉,在这些年已经约定俗成。
在家的每一天,孩子和我们一起劳动,累并快乐着。
农村的所见所闻,于孩子都是新鲜事,好奇无比。
第一次使用锯子,第一次使用背篓,捡柴回家,乐此不疲。
围着火盆烤火聊天,其乐融融,火烤番薯,挑逗味蕾。
孩子第一次吃到了木炭火烤熟的番薯,吃了还想吃。
返回宁波时,母亲叫我们把她保存的蚕豆,带到宁波吃,母亲知道我们喜欢吃蚕豆。
母亲把晒干的蚕豆保存在饮料瓶里,她说这样保存,蚕豆不会生蛀虫。
这么多蚕豆,一粒一粒地装进饮料瓶,花费了母亲多少心血与光阴。此情此景,我泪湿眼眶。
一粒粒装进饮料瓶里的,不只是蚕豆,更有大爱无言的母爱!
离家的清晨,母亲送我们上车,汽车渐行渐远。
任凭泪水,汹涌而下。
我不敢回头,母亲一个人还在崎岖的山路上。
唯念,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