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师叫家长这件事情,很多父母都深有体会,不管是在微信班级群里被@到,还是被请到学校谈话,一般没啥好事。
很少有家长能风轻云淡地对待这件事情,有的家长会崩溃退群,有的会在家长会上哭得一塌糊涂。甚至也有家长当场责打孩子、导致孩子跳楼自杀的。
这些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时有发生,是孩子太不懂事?还是家长无法控制情绪呢?
让我们来看看,《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的妈妈是什么反应?
老师向妈妈告状,控诉小豆豆的种种“恶行”,可是妈妈并没有愤怒,为什么呢?因为妈妈不认为小豆豆是个坏孩子,这是一种信念。
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袒护和纵容孩子的错误,恰恰相反,是保持情绪稳定。
如果真的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找出错误原因,并且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办法,引导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老师告诉妈妈,小豆豆上课不停地开关课桌的时候,妈妈第一个反应,是想到了小豆豆第一天放学回家的情景。
那天,小豆豆一回到家,就兴奋地跟妈妈说:“学校真了不起!咱们家的桌子是这样往外拉的抽屉,可是学校的桌子,是朝上打开的盖子,就像垃圾箱的盖子那样,而且可以装很多东西,太棒了!”
的确,小豆豆是对这个桌子的打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会在上课时候也想去尝试。
后来老师提醒拿东西时候才可以碰桌子,所以小豆豆选择一样一样拿,因为这样就可以增加打开桌子的机会了。
正因为想到这些,妈妈才能理解老师眼中小豆豆的“怪异”行为。所以,妈妈没有生气。
但是,妈妈也没有向老师具体解释,因为毕竟是小豆豆打扰了老师上课,所以妈妈选择直接给老师道歉。
除了道歉外并没有崩溃,她也没有责骂小豆豆,而是接受了老师的劝退建议,淡定地带小豆豆回家,重新找学校。
一个家长是否合格,不是看他能给孩子多少奖励和赞美,而是看他能否承受孩子的犯错和不优秀。
当孩子在外面闯祸、犯错的时候,父母要如何面对周围人的厌恶眼光和如何收拾不堪的残局呢?
小豆豆的妈妈给出的答案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并且和孩子一起尽量消除犯错带来的影响。
小豆豆的妈妈没有告诉小豆豆做错了什么,在妈妈看来,小豆豆对自己做的事情并不能理解错在了哪里,也未必是她的错。
小豆豆需要的是,找一个可以理解她性格和适合她的学校。
更重要的是,妈妈想要保护小豆豆的好奇心,不想因为退学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当孩子犯错,遇到困境的时候,父母最好的陪伴就是与他并肩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对面指出错误,横加指责。
我们在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的同时也不给孩子申诉的机会,甚至不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有时也正是我们的简单粗暴堵死了孩子通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条路,因为未成年之前的他是通过我们看这个世界。
中国公安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老师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其他的学生也会远离和排斥这个学生。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会感到孤独,也会由此产生不安全感,也会做出更多“有问题”的行为。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一个强大的后盾支持他,引导他走出困境,那就是父母。
这个时代对于父母的要求过多,甚至是苛刻。在很多时候,很多教育理念和现实都存在着巨大差距,父母一方面要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自由,另一方面又无法接受孩子在学校里因为自由而犯错,因为一犯错老师就会给家长告状。
家长要如何面对老师的告状呢?父母用稳定的情绪应对老师的告状,可以让一件坏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力量和陪伴。
在孩子眼里,真正意义上的陪伴,是父母和自己可以并肩而立,一起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也是一种力量的传递。
高质量的陪伴,除了和孩子一起面对生活问题,另一个就是被父母看见,而这种被看见,最常见体现的就是倾听和尊重。
倾听孩子讲话,不是听孩子讲了什么;尊重孩子,也不是蹲下来听或者说。《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宗作校长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校长的做法,不仅仅是耐心听孩子讲了四个小时,而是在这四个小时当中,传递给小豆豆的感受是被喜欢和被欣赏的,是全程“不打哈欠”的尊重,这种态度是对小豆豆的一种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认为自己是能被看见的。
在父母的陪伴中,孩子“被看见”非常重要。有些孩子在童年不被父母看见,长大成人后,依然渴望被看见,甚至一生都在寻求“被看见”。
不被父母看见的孩子,内心就像有一个黑洞,永远都填不满,那份痛苦会陪伴其一生。内心的黑洞也会让孩子失去力量,没有安全感。
所以说,看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看见自己,这是父母需要思考并学会的陪伴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