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小麦没有成熟就提前早割,这就是毁麦。近期,多地出现毁麦现象,农民收割青麦卖给企业,企业收购青麦做饲料。农民为了挣钱,提前收割小麦。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出现大范围、大面积收割、收购、贩卖青麦的现象,如此糟蹋粮食,于心何忍。毁麦背后透漏的无尽的心酸。
一些农民之所以出售青麦,就是因为种植效益偏低。咱们按照小麦平均亩产700-800斤、收购均价1.3元/斤来分析,咱们农民正常割麦的亩均收益在910-1040元;如果直接出售灌浆期青麦能够获得1500元/亩的收益的话,许多农民认为可能挣到钱,所以才这样做。不仅如此,农民提前收割小麦还不要承担后续“一喷三防”、收割等各种费用,节省劳力和成本,这似乎很划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今年,世纪疫情与国际市场波动叠加,粮食保供稳价压力更大。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高枕无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容不得半点含糊。
保障粮食安全,要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是种粮的主体,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必须让种粮农民不吃亏、多获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保障农民收益是一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通过最低收购价格给种粮农户“兜底”,稳住农民种粮信心、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更要解决好“谁来种地”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将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更要加大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和收购环节补贴力度,等等。让农民愿意种粮、种粮赚到钱。
保障粮食安全,要保障种粮农民种好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方面将“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到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另一方面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关键在科技。从研发推广优良品种和保护种质资源,到提升农机装备质量,用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只有解决好“如何种好地”这一问题,农业根基才能更稳,发展底气才能更足,农民生活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