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某一天,我在街角的小书店买到了一本过期很久的《萌芽》。
印象中是本特辑,其中的几篇文章后还跟着刊登了评委的评语。
我就是在那本杂志里看到了蒋峰的那篇《比喻:鹅卵石、教育及才华横溢》。
大概内容是“我”和朋友都抱有对文学的热爱。
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用同一个笔名写故事。
可为了高考,他将这一切都放弃了。最终“我”也放弃了。
“我妈妈也用各种比喻,她总把通向大学的路比作独木桥。她说为了能过去我必须扔下所有包袱,这些包袱叫做爱情、友情、快乐等等。要是这些就算了,但她偏偏逼我把这个也扔下去。我会扔的,妈妈,也总有人会重新捞上来的。等人们像中国套盒一样一层层打开这个包袱,会发现里面不是别的,一只高脚啤酒杯——等待着盛满我四溢的才华。”
如今看来文章并不长,但当时排了满满几页的内容确实让我翻了又翻,甚至将这段话抄写在摘抄本身——即使知道不会有任何场合能将它应用上去。
当年的我尚是初中前半,没有读卡尔维诺和玛格丽特杜拉斯,但也似懂非懂地看卡夫卡和伍尔夫;我的妈妈同他的妈妈一样,禁止我看书与写作,认为它们是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事。
我有许多笔记本,用来抒发伤春悲秋的情感或者记录偶有的灵光一闪。
它们安安静静躺在房间不起眼的角落里,随着时间发黄、老化,最后被遗忘。
但在当时,我也不想抛下这个包袱。
虽然里面没有高脚杯。可背负着它,我感到快乐。
这十年来,对自己只是个普通人的认知愈发清晰。
没有值得骄傲的成就,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乖巧又平凡,泯灭众生,毫无特色。
我不想用那句被用烂了的“只是把创作的冲动当作创作的天赋”,来证明曾经彻夜写作的时光只是场无知无畏的闹剧。
我接受现在的生活,接受自己的平平无奇。甚至于不报以期望。
但我依然想找回曾经那个包袱。
即使打开后发现里面只有年少的错觉,和一把随时被吹散的砂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