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人类简史》第二部分:农业革命,涵盖全书第五章至第八章的内容。
第五章 史上最大骗局
农业是一场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
农业社会,智人不再是采集狩猎这种很随意的生活方式。而是从日升到日落,不停地耕作,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食物,过上很好的生活。表面看来,确实如此。
但是,农业革命带来的不是轻松生活,而是比采集狩猎生活更加劳苦的农耕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农业社会,食物总量的确是增加了,可人口随即爆炸式增长,随着精英分子的出现,阶级的巨大分化,无数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事实证明,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
你以为就酱了吗?这其实是个局中局。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骗局:植物驯化了我们。
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背后的嫌疑人其实是包括小麦、稻米和马铃薯在内的极少数植物物种。
这些植物以自己的优点赢得了人类青睐,又以自身特性诱导人类照顾好它们。这就导致人类在农业活动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心力,生活范围越来越小,最终被迫永久定居在这几种植物附近。
永久村落形成,粮食供给增加,人口开始增长。然而,随着时间过去,种粮食这个看起来很划算的选择,变成了愈加沉重的负担。
被植物骗也就算了,但我们也自欺欺人。
作者指出,如果单纯以DNA的拷贝数来确定物种演化与否的话,无疑我们智人是在农业革命中获得了成功的。
可如果就个人而言,生活水平和幸福水平却不见得有提升,甚至是下降了。
农业社会,农民要终日劳苦,才能果腹。遇到荒年,饿殍遍地。缺衣少食,也是常态。
作者指出,我们智人原本只是想让生活变得轻松,反而导致了麻烦无穷。
一代代农民都在继续着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可矛盾的是,这些为了过上好日子的努力反而如枷锁一般附着在农民身上,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农业时代,我们一直在自欺欺人。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从狭隘的观点看,演化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DNA的拷贝数,于是农业革命对于我们智人以及我们的家禽家畜鸡牛猪羊是一大福音。
只不过,这种演化只是就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来说的,而不顾个体的痛苦或幸福。
整体演化上可能是成功的,但具体到个体,过的可能是不幸福甚至悲惨的生活。比如,面朝黄土背朝天整日不得闲的农民,养殖场里各种生来注定是人们盘中餐的家禽家畜。(这一部分书中的实例和图片很震撼人心)
作者强调,物种在演化上的大获成功,并不代表单独个体的幸福快乐,也无法抵消单独个体所承受的痛苦。
第六章 盖起金字塔
农业社会带来了村落,形成了城镇,发展了城市,建构了王国,人类发展呈现出新局面。可是,战争依然如影随形。
在作者看来,这种灾难的根源在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中,一直都是几十上百人的小部落,农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短短几千年间,人类社会的城市国家帝国纷纷登场,但是,人类未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展出相匹配的大规模协作方式。
好在人类的想象力极速飞奔,我们幻想出神灵、祖国、有限公司等故事,建立起新型的社会连接,打造了蔚为壮观的合作网络。
作者认为,我们相信某种想象建立的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事实,而在于相信我们可以在这个秩序中提升协作效率,在这个想象所描绘的愿景的引导下,去建设出更美好的社会。
也就是说,我们发自内心的相信这个由想象构建出的秩序,全然没有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只是想象。
身为人类的我们,无法脱离这些想象所建构的秩序,即便我们以为翻过高墙跳了出来,其实也只是落入了另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第七章 记忆过载
文字是个好东西。数字文字我们每天都用到,浑然不觉它们所具有的非凡意义。
先人们的生活中有这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记录信息。
在古人那里,这已经是一个特大难题了。协作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需要存储的信息量也在增长,毕竟单个人的大脑容量有限,而且人类难免一死,所以大脑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储存设备。
而且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延续,需要社会的法律习俗礼仪等相关信息跨越个人的短暂人生。
综上所述,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是智人社会的一件大事。
庆幸的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了文字。现在我们每天使用它,习以为常,却未意识到文字这项发明的伟大之处。没有文字,很多生活中的信息资讯就没有办法传播,我们的文明也没法儿演进了。
作者指出,文字对人类历史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它逐渐改变了人类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第八章 历史从无正义
这一章的话题比较敏感和沉重。
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历史铁则揭示: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是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
比如,一种突出的秩序就是阶级。
在作者看来,所谓阶级区别只是人类想象的产品。多数人认为自己的阶级是自然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阶级制度多数是因为历史上的意外导致的,部分群体获得既得利益后,阶级制度经过世世代代的改良延续,稳定下来形成后来的样子。后来的人们因为无法超越时代局限,所以会认为这种阶级区分是自然且必然的。
阶级区分便于人们简单粗暴贴标签。在智人社会,陌生人之间可以根据阶级来简单粗暴地给别人贴标签,给自己做标榜。
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虽然有天生能力的影响,但也常常受到想象阶级的影响。
不同阶级的人甚至会有同样的能力,可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游戏规则不同,导致最后的结果也许是天壤之别。
多数的阶级制度因偶然而起,因虚构的故事而不断延续,随着时间流逝,阶级分化只是加大而不是改善。虚构的想象引发了残酷的社会分化,人与人之间划分成“我们”和“他们”的不同阵营。
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提到了性别的阶级。
男人和女人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生物学差异,可是我们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层的文化概念和社会规范。(你懂得哈~)于是,生物学上的性,在社会领域获得了一个相应的存在:性别。
我们小时候听家长教育,说男生该有男生的样子,女孩子得有女孩子的样子,这其实就是社会加到我们身上的条条框框。
终其一生,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用各种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是男人或是女人。想想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此吧?
当然,人类的性别角色在20世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性观念权利和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读书感想】
1.很多人觉得今不如昔,世风总是江河日下,真的是这样吗?
总有一些人觉得过去的年代才是黄金时代,现在的生活是一天不如一天。
比如,有的人就觉得古时候多好啊,山清水秀,生态和谐,农耕生活,自得其乐。就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得境界一般。他们喜欢在各种古诗词、影视剧中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
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农耕生活是很劳累很苦逼的,就像这本书里提到的,这是一场巨大的骗局。我们智人被少数几种植物欺骗了,被拴在田地周围,生活方式就是辛苦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
虽然社会整体上看起来是有进步的,但是单个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不见得高。
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歌颂赞美田园生活的那些诗词歌赋,都是当时有闲阶级的文艺创作,已经被艺术化处理了,距离真实情况也是非常远。
他们没有经过农活的历练,没有经过农忙的锻炼,他们眼中的田园生活已经被加了滤镜——他们的想当然——美化过。所以,我们可以怀旧复古,但是,请别当真。
2.记忆过载是个问题,智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文字,点燃了文明发展的引擎。
现在很多人在质疑,考验死记硬背能力的高考(以及各种升学考试)在这个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依然很大,我们要记忆的各种信息也是不胜枚举,但事实是,现在很多的信息我们其实完全不用去记忆了,网上搜索百度即可。
现如今,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不应该成为记忆的机器,而应该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毕竟,记忆这事儿,在未来没准儿一个硬盘就搞定了,或者加个脑机接口。
3.阶级制度并非必然,但总被人们看做必然。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是,大家都是人,天赋秉性能力水平,其实真的没有巨大差别,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境遇、社会环境、资源条件之下,形成了不同的结果。仔细想想,百感交集。
4.很多人成为了男人或者女人,却丢失了自己。
男性是男性,女性是女性,这是自然的属性。然而,人类的本质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还涉及到社会属性。
就作者看来,其实就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规范。社会存在文化导向:男人应该是怎样,女人应该是怎样,男人和女人不一样。
于是,我们的一生就变成了为了证明自己够爷们、很女性化,在这些社会规范的约束下,一场无尽头的证明之路。只不过呢,很多人成为了男人或者女人,却唯独没有成为自己。
5.历史从无正义。
胡适有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跟作者这个观点算是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体的生活都算不上过眼云烟。匆匆几十年,多少个人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泛起水花又消失不见啊~
公平正义,是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但是,历史从来都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历史的车轮浩荡向前,路上再好看的花儿,也会零落成泥碾作尘。
PS.
推荐书目:《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尤瓦尔·赫拉利 著,林俊宏 译,中信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