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做决定,这个时候,由于需要对一个多选择的矛盾议题进行明确表态,我们往往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纠结。为什么会如此呢?
具体来看,产生纠结的原因主要有:
一、对外界和未知的不确定性
由于我们对实际情况掌握的还不够充分,对选择任何一方都存在信心不足,此时我们可能会犹豫不决。例如摄影师买照相机,由于他们对摄影领域钻研较深,清楚知道自己最需要哪些性能,能通过多维度对比很快选出性价比较高的那一款;而换作我们,可能连在颜色和外观的选择上都会纠结许久。
二、担心吃“后悔药”
一般而言,我们总是对自己曾经选错/做错的事情印象更深刻,而选择性遗忘那些正确的决定。当我们习惯性把注意力放在已选选项的弊端,而忽视它的利处时,就容易引发我们对自己选择行为的“后悔”,于是我们会质疑自己的决策能力,在面临选择时更加纠结,以至于拖延迈出行动的步伐。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么有没有办法去改变甚至破解这种纠结心理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要做到自我觉察。
当我们出现了纠结情绪,清晰的自我觉察时应对和改变它的第一步。想一想自己正因为什么事情而纠结,最让自己纠结的点在哪里。
其次,走出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只是想着“这件事让我很烦躁”,而不去思考解决办法,就会让我们更加陷入无休止的纠结中不能自拔;不妨看得轻松一点,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
最后,破除限制性思维。
任何事情分好轻重缓急,生活小事不妨相信自己的直觉思维,即便错了也无需承担大的后果;如果事情非常重要,与其去纠结,不如尽早启动自己的“系统化思维”,通过多维度多因素进行对比评估,加上请教专业人士的意见,最终得出最优选项。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总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好选择就不要后悔了,相信自己的决断能力,果断的背后一定有一颗自信的心来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