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凭着一点小聪明,读书不是特别吃力,获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我是周围人眼里的学霸,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伪学霸”。读书、毕业、工作、结婚、生娃、生二娃……一路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走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型,也被一些人羡慕,但是我并不真的开心,总觉得少点什么。
在结婚生子,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我开始关注科学育儿。从最初的喂养经验到养育技巧,先是接触了很多碎片化的“二手”知识,求知若渴地全盘吸收,后来感觉越看越迷茫。学人家的经验是一回事,但自己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跟朋友参加了一个线上读书会,系统地读了好几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童年的秘密》还是《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无论《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还是《非暴力沟通》,底层知识其实是相通的。
要很好地和孩子相处,首先你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你还要懂得儿童发展规律,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给予理解和共情……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底层知识——心理学,所以很多教育学家本身也是心理学家。
对照当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是典型的“基础不扎实”,所以高三才会“后劲不足”,导致高考没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我这种伪学霸也只能在学渣面前混混,一旦遇到真正的学霸就被秒杀的片甲不留。
知识连成片就会一通百通。
之前一直以为好的教育就是传递好的价值观,培养好的习惯,教出好的性格,训练好的思维……从而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对于如何做好孩子的父母,怎样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我无法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吸收更多经验,于是我求助于书本。
但在读了心理学书籍之后,我感慨颇多,因为发现和之前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是颠覆认知——教育的起点其实来自于父母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孩子的关系,可我们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而在寻找育儿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我也慢慢疗愈自己,许多东西在不经意间串成了整体。
001 与自己和解。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的东西,但也肯定有积极的东西。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时常和自己沟通,多倾听内心的反馈,当你源源不断地爱自己,先让自己充满爱,才能持续地给予别人——健康、喜悦、无条件的爱。
002 与孩子和解。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完美的,我们也会犯错,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每当和孩子们有矛盾冲突,感觉他们不听话、惹我生气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该怎么做?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我自己的“欲”!然后转换视角,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往往这样能给到孩子们更多的包容。
003 与父母和解。我曾经不喜欢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因为那样让我没有安全感。慢慢地我发现,安全感也可以来自自己,而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又和他们的成长有关,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父母(包括公婆)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给了我们他们认为最好的,虽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他们不是不想给,是给不了。慢慢地,我释然了,反而更心疼他们。但改变还是要靠父母自己,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和该做的。
其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说白了就是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对人性的更客观更深刻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去包容,只有包容了,才能更好地应对。
最后,再说说怎么成长。
很多朋友看了我的《【心理专题征文】职场二宝妈的自我成长感悟》,留言、发简信或是微信加好友,除了表达欣赏和赞同,还有不少希望我能对他们提出更具体的建议。
感谢大家的信任,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具体问题还是要结合日常来分析会比较好,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对于自我成长,自学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而在这其中,阅读、思考、表达尤为关键,三者可以形成一个闭环。
不知道大家平日里有没有阅读的习惯?除了碎片化阅读,最好能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多读原著。读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思考,看看能给自己什么启发和反思,越发散越好。或者,模拟一下,当自己遇到书中提到的情况,该怎么处理。思考的过程其实是再阅读的过程,当你开始思考了,会发现很多阅读时被忽略的小细节正一点点清晰起来。
阅读和思考过后,是表达。可以是文字表达,也可以是语言表达。一本书读完,你必须能用自己的话把里面的重点内容写出来,这样才能稍微称得上是读进去了,否则就只是“读过”而已。读过,很多内容只是过了我们的眼,而没有入我们的心,这种读,对我们并没有太大帮助。
如果你没有时间坐下来写,不妨改用语言表达。可以用语音记录下你此刻的想法,或是走路时自言自语默默复述书中内容,还可以找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互相分享心得,这些都是不错的办法。
最后,我要敲黑板了,重点在这里!!!前面说了这么多,终极大招只有一条——实践!
因为,不去做,然并卵!不去做,然并卵!不去做,然并卵!
来吧小伙伴们,育儿育己的道路上,大家一起结伴同行!学霸,等等我!
更多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