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15日,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一行八人聆听了八位顶级特级数学教师带来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一堂堂生动和谐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得当的点拨和启发,启迪着我无限思索。八位名师的共同点在于总是在适当的时机质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等等。下面我就对其中几位名师的课堂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一、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吴正宪老师教学的《因数和倍数》吴老师首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你怎么认为的。这节课主要是老师抛问题(问题1.12个磁扣代表12个人,分一分组,每组人相等。问题2.对写出的这些式子分分类),学生回答,老师一步步引导。两个问题后,老师以算式开始讲因数和倍数,整数乘除中它们有因数与倍数,小数乘除、除法中除不尽有余数的它们没有因数与倍数。然后把问题踢给学生,结合老师讲的,总结,在什么前提下的算式可以说有因数和倍数关系。学生解决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情况下没有,总结两点,“1.整数,2.整倍数的关系”。举例来说,以强调。问题,因数与倍数是什么关系?3是因数?李同学是哥哥?总结,因数与倍数就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一堂真实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已有的想法(错误),在慢慢引导改正并学会,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剖析的很透,对教材熟悉。听吴老师的课学得内容很多,备课、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解读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贲友林老师《鸡兔同笼》我学到每次的教学是否有变化,是否把新的体会融入到新课堂,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听讲听讲,先听再讲。好的“生生互动”是要在认真倾听了同伴说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再进行交流,而不是你说完我说,我说完他说,却没有人去管同伴说了什么。 二、在简约、灵动中构建讲道理的课堂 强震球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强老师处理的很好,单位“1”,“整数”是累加的若干份,“分数”是平均分,学生易懂易学易会。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主问题,这节课主要是完成主问题,细枝末叶可以在下节课慢慢完成,最后修剪成一棵大树。 俞正强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度量天下》,可以说有趣而有味,把一节枯燥的复习课上的津津有味,开始除了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外,想不出其它的单位,学生积极动脑,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投石问路》,学生从遇到陌生问题时的无从下手,到尝试“投石”,再到“发现奥妙”,在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勇敢地去投,试才有希望”的真谛。华老师对学生“朝花夕拾”的等待,给所有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题试三回定能生慧”的启示。 刘克臣老师《运动的圆》一课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刘老师从运动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了圆的神奇和美丽,学生们更是在老师的启发和激励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行着有理有据的想象推理,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难能可贵的数学思想。 他们从一个个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不一样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一次次刷新了我们对数学课的认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 勇于改变,大胆实践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老师深感名师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堂课,还是一个数学教学全面发展的导向。名师们用自己的课堂诠释了"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美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课型,用数学之光,照耀课堂,点亮生活。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 注重学生想什么并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经历思考再思考,从不敢说到尝试说再到喜欢说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走进“和美课堂”,聆听”数学之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寒假第三天,坐在家里细细回顾我的数学从教路,我的数学叙事应该从2016年的7月开始。 写在叙事之前 教书十余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