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被同学打了”,你的反应,决定孩子未来

“妈,我被同学打了”,你的反应,将如何应对

自己将女儿捧在手心上,舍不得骂她一句,谁知在学校却遭到同学如此欺侮和霸凌。

“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相较于“言传”,“身教”更为有效。孩子被欺负,父母如果表现得过于隐忍,可能会培养一个“太老实”的孩子,不懂如何表达与反抗,活成一座孤岛,默默承受委屈。

反之,如果父母过于暴躁,可能会教出同样暴躁的孩子,活成一座火山,遇事大吵大闹,缺乏情绪管理。

父母的反应,决定了孩子的处事方式。如何妥善处理孩子被打一事,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而决定孩子底线的,正是父母的态度和行动。

“适度还击”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此,教孩子适度反击的第一步,是培养孩子“亮剑”的意识。

在灌输了反击意识后,才能继续教孩子防身的本领。要学会让对方痛,又不至于造成伤害。

正如蔡康永所说:“我们相信还击是必要的,相比还击的力量,我们更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

反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教育孩子适度还击,是为了让他自我保护,而非以暴制暴。

不止让孩子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第一,安抚女儿的情绪,共情女儿的感受。

“你被欺负了是不是很伤心?”

“需不需要妈妈陪你一会儿”

第二,判断这件事情的性质。

但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可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还是校园霸凌?学校和老师是如何处理?

第三,在问题不够严重的基础下,推动孩子自己解决。

让孩子明白何时快刀斩乱麻,敬而远之,何时一笑泯恩仇,不打不相识。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孩子起飞前,为他安插好自卫反击与处理问题的双翼。

一只,保他平安无虞。面对施暴者,敢亮剑,能亮剑,不沉默,不软弱。

另一只,助他游刃有余。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既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又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