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道德经说什么》 77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R十行采集: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假如这国家的人民都不怕死了,都感觉到生无可恋了,你还能有什么方法去管理他们呢?你拿死去吓唬他们还有什么用呢?

2.若使民常畏死:假如这个国家的人民经常地、普遍性地害怕死,老百姓对生活抱有憧憬和希望。

3.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如果有搞幺蛾子的人,铤而走险犯法的,做领导的、做统治者的,把这些人逮过来杀掉了。

4.孰敢:没有人会响应这些人,大家不都不吭声了,国家也就恢复了平和、安定。

5.管理靠残酷的镇压是不管用的,这不是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6.常有司杀者杀:天操管着人的生杀予夺大权,人没有这个权力去决定别人生死的,即便是有的话,也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管。

7.夫代司杀者杀:代天来杀人。

8.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斫(zhuó)”,用刀,斧等砍。代替大工匠去砍斫,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越俎代庖,自己肯定也会受伤的。因此,只用杀戮、镇压的方式,是不符合天道的,对自己的统治、领导也有着重大的损伤。

9.“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应该用符合“道”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以民为本,注重根基,这样才能够和谐相处,才能够“安”、“平”、“太”。

一行精华: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感受,启发,行动: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柔弱胜刚强,因此在领导艺术上,也反对强硬,与法家完全是两个路子。本章用一个极致的例子论证了他的思想,即死亡。道家说“民不畏死”,对应法家的“逐利本性”,“怕死本性”,自然得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