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奏折十(1)【792】2024-4-16
原折:靖港败溃后未发至遗折
咸丰四年四月十二日
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恭具遗折,仰祈圣鉴事。
臣自岳州战败后,即将战船于十四日调往长沙。十五、十六贼匪水路大队全数上犯。水路贼舟湾泊离省城数十里之靖港、乔口、樟树港一带。陆路之贼于二十五辰刻陷宁乡。臣派往宁乡防堵之勇千八百人在东门外鏖战,自辰至末,杀贼甚多。而贼匪愈聚愈众,多至二万余人,将臣之勇环围数重,死伤极多,余众溃围而出。
二十七日,贼匪即破湘潭。分股指涟江之易俗河及湘水之上游掳船数百号。臣派副将塔齐布、都司离辅朝、千总周凤山等由陆路往剿;又派候选知府褚汝航、候补知县夏銮、千总杨载福、文生彭玉麟、邹世琦等营由水路往剿。自二十八日至初二日,塔齐布五获胜仗,前者杀死长发贼四千余人,踏破贼营数座,烧毁木城一座,实为第一战功。水师褚汝航等烧毁贼船至五百余号之多,亦为近年所仅见。此二案均由抚臣另行详细奏报。
臣于初二日自带舟师五营千余人、陆勇八百人,前往靖江【港】攻剿贼巢。不聊陆路之勇与贼战半时之久,即行崩溃;而水师之勇见陆路既溃,亦纷纷上岸奔窜。大小战船有自行焚烧者,又被贼抢去者,有尚扎省河者。水勇竟至溃散一半,船炮亦失去三分之一。臣愧愤之至,不特不能肃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屡次丧师失律,获罪甚重,无以对我君父。谨北向九叩首,恭折阙廷,即于某日殉难。
臣读书有年,窃慕古人忠愤激烈之流。惟才智浅薄,过不自重,知小谋大,力小任重。前年奉命帮办团防,不能在籍守制、恭疏辞谢。臣以墨绖出外莅事,是臣之不孝也。去年奉命援鄂援皖,不自度其才之不堪,不能恭疏辞谢,辄以讨贼自任,以至一出偾事,是臣之不明也。臣受先皇帝知遇之恩,通籍十年,洊跻卿贰。圣主即位,臣因事陈言,常蒙褒纳;间有憨激之语,亦荷优容;寸心感激,思竭涓埃以报万一。何图志有余而力不足,忠愤填胸,而丝毫不能展布。上负圣主重任之意,下负两湖士民水火倒悬之望。臣之父,今年六十有五。自臣奉命剿贼,日日以家书勉臣尽心王事,无以身家为念。凡贮备干粮,制造军械,臣父亦亲自经理,今臣曾未出境,自取覆败,尤大负臣父荩忠之责。此数者,皆臣愧恨之端。
论臣贻误之事,则一死不足蔽辜;究臣未伸之态,则万古不肯瞑目。所有微臣力竭殉难,谨具遗折哀禀于圣主之前,伏乞圣慈垂鉴。谨奏。
译文:靖港失败后未曾发出的遗折
做臣子的气力已竭,谨将生命献给朝廷,恭敬具此遗折,请求皇上鉴察。
臣自从岳州失败后,即在十四日将战船调往长沙江面。十五、十六日敌军水路两路全军侵犯上游。其水路,则将船停泊在离省城数十里外的靖港、乔口、樟树港一带。其陆路人马,则于二十五日辰刻攻陷宁乡。臣派往宁乡防堵的勇丁一千八百人在东门外鏖战,自辰刻至未刻,杀敌甚多。而敌军越聚越多,达到二万多人,将臣的勇丁环绕数重围攻,死伤极多,剩余的人冲破围逃出。
二十七日,敌军攻破湘潭,其中一部分到连江的易俗河及湘军的上游,掳船数百号,臣派副将塔齐布、都司李辅朝、千总周凤山等人由陆路前往追缴;又派候选知府褚汝航、候补知县夏銮、千总杨载福、文生彭玉麟、邹世琦等营由水路前往追剿。自二十八日至初二日,塔齐布五次获得胜仗,杀死长发敌人四千多人,踏破贼营数座,烧毁木城一座,实在可称之为第一战功。谁师方面,褚汝航等烧毁敌船达五百多号,也是近年来所罕见的。这两桩事都已由巡抚另外具折详细禀报了。
臣在初二日自己带领水师五营一千多人、陆勇八百人,前往靖港攻剿敌军驻地。不料,陆勇和敌军交战半个时辰,即行崩溃;水勇见陆勇溃逃,也纷纷上岸套窜。大大小小的战船,有的被自己防火烧毁,有的被敌人抢去,有的现停泊在省城河面上,水勇竟然逃走一半人,船炮也失去了三分之一。臣惭愧愤恨至极,不但不能肃清下游江面,而且在本省屡次打败仗,获罪甚重,无言面对皇上。谨朝着北方九次叩头,恭恭敬敬地向朝廷拜发这道折子,即将于某日殉难。
臣多年读书,私心仰慕古代那些忠愤激烈的人。只是才智浅薄,太不自量,智慧小而所谋求的目标大,力量小而所担负的任务重。前年奉命帮办团防,不能上疏辞谢朝命在家守丧,以带孝出外办公事,这是臣的不孝。去年奉命援救湖北、安徽,不自度自己的才干不堪此任,没有上疏辞谢,而是以讨贼为己任,以至于一出兵便坏了事,这是臣的不明。臣受先皇帝的知遇之恩,为官十年,逐渐升到副部长。皇上即位,臣因事建言,常常的蒙褒奖采纳,间有直爽过激的话,亦得到特别容忍,存此感激之心,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报答皇恩之万一。没有料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一腔忠愤,却丝毫不能展布。上负皇上重任之意,下负两湖民众盘解救与水火中的愿望。
臣的父亲,今年六十五岁,自臣奉命办理军务以来,常常以家书勉励臣尽心于王事,不要以身家为挂念。凡贮备粮草,制造军械等事,臣父也亲自经理。现在臣还没有出湖南省,便自取惨败,尤其大大地辜负了臣父望臣尽忠之训责。这几点,都是臣愧恨的几个方面。
从臣贻误军务这点来说,臣一身之死不足抵偿对皇上的辜负:从臣的志向未予伸展这点来说,则永远死不瞑目。所有关于臣力竭殉难之事,谨具这道遗折以悲哀之情禀于皇上面前,恳求皇上鉴察。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