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我查了一下说是顾炎武说的,但我翻遍他的所有语录,都没发现他说过这句话。而我只发现与这句话比较相近的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无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改了两个字,但意思却截然不同。那么国家和天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截然不同的区别。
首先在古代,国家就是王朝的意思,在古人看开,所谓的王朝更迭,不过是那些世家大族利益的转变而已。因此在春秋时期,曹刿才能说出那句名言:肉食者谋之。全句的意思是:这是统治者自己的存亡,关我什么事呢?因此古代才会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曹刿放在现在,肯定要被喷子给喷死。而古代王朝更迭的背后其实都是世家大族的影子,比如琅琊王氏。他们可以在魏国呼风唤雨,也可以在晋朝显赫一时。
对于百姓来说,谁治理天下他们都要缴税,都要服徭役,有区别吗?后来这个思想也在君主之间传播,因此李世民才提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换句话说,李世民认为君主失德,那么百姓起来推翻君主也是应该的。这有点像现在的CEO公司管理制度,君主说白了就是天下的管理者,只有让百姓衣食无忧,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因此王朝灭亡的很多,但像大唐归义军这样自发维护大唐的屈指可数。
其次,何为天下呢?天下指的就是芸芸众生,也就是天下的百姓,古代在废黜君主时会提到一个词叫皇纲失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皇帝不够格来统治天下,这里的主体就是天下百姓。古代的王者之师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救济万民,让百姓幸福安康。因此在古代,君主失德,臣子讨伐君主的事情比比皆是。尤其是南北朝时期,虽然这些人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这种天下为先的观念则是深入人心的。
等到了宋朝,君主有了危机感,他们为了做好皇位就将朝廷自诩为天下。换言之,就是讲求一种绝对忠诚,不管君主是什么货色,朝臣都要无条件服从。但对于百姓来说,他们傻吗?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君王觉得我做好做坏都没有危机感,那么我为什么不贪图享乐呢?而对于百姓来说,我们不能丰衣足食,为什么要为你出生入死呢?也就是从宋朝开始,百姓开始麻木了,这一时期是君主制的发展,但却文明的倒退。
最后我们再来说下顾炎武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其实是从利的角度来说的。古人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对于百分之百的人来说,他们都所作所为都为了利。只不过这种利不是为了财富就是为了名声,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好县令都会被百姓立牌坊纪念,对于县令来说,这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可以让他们名垂青史,这是利。对于百姓来说,他为了名垂青史必然励精图治,从而让百姓富足,这也是利。
而顾炎武也是利,其实说白了这句话德意思就是:王朝更迭对百姓无所谓,谁是皇帝则不要影响百姓生活,因此百姓没有责任保护它。但如果天下要灭亡,你的妻子和家人也会受到牵连,这也是利,因此这就是你的责任来保护你的家人。顾炎武这里的话语并不单纯时道德绑架,更不是用这句话来约束后人,而是然后大家看到这样一种利害关系,只不过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而已。
在古代,那些圣贤写做人的道理要么是用来规范自己的弟子的,要么是用来劝诫君主的。不然别人你凭什么管呢?而像孟子见魏惠王,也是从利害关系告诉魏惠王,要想魏国强大就必须要实行仁政,对百姓好一点。即使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也只是对君主权力的说明而已,他也不敢要求百姓怎么做。而宋代朱熹等人则不一样,用断章取义的三纲五常来约束百姓,前人的本意是用三纲五常的责任和义务来约束君王。但他们却只字不谈君主的责任,只谈百姓对君王的义务。也就是从宋代开始,我们的凝聚力越来越差。因为百姓不是傻子,你能糊弄我,我难道就不能糊弄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