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午饭后溜达消食,路过两位姐姐时,一不小心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其中一位抱怨说,孩子大了,不好管啊,让他干啥都不听,不写作业、不好好听课、不讲礼貌;另一位附和着,老人也一样啊,不听劝,真是老小孩,身体不好还总熬夜,想让他早点睡觉、少吃油、少吃盐,太难了。
抱怨的声音飘散在空中,有一瞬间,我的思绪也随着飘散开来。生活中总有些时刻,我们想劝别人点什么,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客户,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有时是出于责任,有时是回应对方的请求。然而劝说的效果常常不太理想:对方要么充耳不闻,让你白费口舌;要么误解好意,嫌你多管闲事;更有甚者,产生敌对情绪,引发矛盾冲突。
思绪发散又收回,我想起了最近看过的一本书,想起了书里的故事,想起了故事里的奇女子。她们就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熠熠生光。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仿佛凭空出现了一根丝线,串联起了其中几点星光。后来我想,这根丝线大概就是一种朴素的沟通智慧,它穿越千年、亘古不变,它足以应对如今家庭、职场、生活中的各种“劝点什么”的场合,它就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
讲故事的人是蒙曼老师,许多人因诗词大会了解她,但作为大学教授,蒙曼老师更是一位历史学专家,研究古代史,特别是古代女性史。《蒙曼女性诗词课·邦媛》是一本将诗词、女性与历史圆融一体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女性诗词的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真善美的书。
书名中“邦媛”两字来自《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意思是说,这样国色天香的人啊,真是能代表国家形象的淑女。在书中,蒙曼老师以诗词为引,顺着历史朝代更替的顺序,讲述了中国历史上24位文化女性的精彩人生。她们被历史塑造,她们也书写着历史;她们的所思所想在诗词里,她们的人生故事也在诗词里。她们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采,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风度,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洒脱,有“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的眼光,更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无畏,有“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的豪情。她们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所有女性的榜样。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情激荡、感慨万千的书,时而沉醉其中、时而神游天外。明珠熠熠,光彩照人;星光璀璨,触手可及。而我有幸串联起了几点关于沟通智慧的星光,忍不住想分享一二。
孟母教子,劝子容妇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位居中国四大贤母之首、大名鼎鼎的孟母。“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随着《三字经》的传唱广为流传,让人耳熟能详。在佩服孟母之余也许有人会偷偷感慨,原来圣人小时候也有不爱读书的时候啊。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孩子小的时候好教好管,如果是长大后犯了错、有了不妥当的行为,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成年之后,也像一般人一样娶了妻,成了家。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孟子推门进屋,发现妻子居然衣衫不整,箕踞而坐,孟子立刻勃然大怒。为什么他会因为这样一点小事生气呢?要知道,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儒家是最讲礼的,要求人衣冠整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怎么坐才合乎礼仪呢?中国古代的标准方式是屈膝跪坐,而箕踞则是叉开腿坐着,是一种很无礼的姿势。当年,荆轲刺秦王不成,不就箕踞而坐,来表示对秦王的羞辱吗?孟子既然是儒家传人,怎么能容忍妻子如此无礼呢?当即就要休妻。妻子吓坏了,赶紧去找孟母,求婆婆劝劝丈夫。孟母怎么劝呢?她说:“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什么意思呢?孟母说,你要求媳妇讲礼,那你自己讲没讲礼呢?孟子说,我当然讲呀,我从来不袒胸露背,也从来不箕踞而坐。孟母说,你这只是一部分礼。我再告诉你另一些礼。礼要求人怎么做呢?进大门之前,先要问问谁在,这是对主人的尊重。要进客厅,先要高声告诉人家我来了,这是让人有所准备。要进入内室,视线要先往下看,别直勾勾地盯着人家,这是为了避免看见不该看的东西。现在你到你媳妇的卧室,也不先说一声,让她根本没思想准备,这才衣衫不整,箕踞而坐。你说,这是谁无礼?明明是你无礼在先,你却要怪你媳妇无礼,还要休了她,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孟子一听,觉得有道理,就不再较真了,夫妻俩继续好好过日子。
多有智慧的母亲,多通情达理的婆婆呀!在儿子和儿媳发生矛盾时,她既没有拉偏架,一味地袒护儿子、指责儿媳,也没有和稀泥,用或玩笑或命令的方式要求儿子不计较,也没有看似公正地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有理有据地劝说,让孟子心服口服,维护了小家庭的和谐。
孟子讲礼、尊礼,孟母就从礼讲起。入门、上堂、入户,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有应当遵从的礼仪。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到家里拜访,不敲门就推门直入,不打招呼就悄无声息地进了屋,又进了卧室、眼神乱瞟,看到了没叠的被子、散乱的衣服,还想指指点点……是不是想想就难以忍受呢?即便把这个人换成亲密的另一半,恐怕心里也会不舒服。所以,孟母这么说,孟子是理解并认同的。
接着,孟母一句“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把关注点从遥远的、理性的道理拉回到眼前的事情上——是你没有讲礼仪啊,反而还要怪别人不讲礼,这合适吗?一句话,唤起的不止是头脑中理智的思考,更是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让人觉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不就是这样嘛?
想想自己,在他人有错、进行劝说的时候,是不是一上来就指责“都是你不对”“这事儿是你的错”?是不是会反复念叨、不停重复大道理?对方的反应呢?是不是会很不耐烦?甚至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和反应?对比孟母的做法,这些做法实在有点简单粗暴了。
先讲对方认同的道理,让他频频点头;再拉回到眼前的事实,情真意切。这样劝说,对方怎么会听不进去呢?
管夫人劝夫,你侬我侬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堪称完美的女性”。她才华出众,持家有道;她定慧双修,福寿双全;她的作品是国家级珍宝,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她儿孙满堂,一门三代出了七位书画家。她就是“书坛两夫人”之一的元代大书画家管道升,也是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
管道升与赵孟頫一向情投意和,志同道合的两人堪称神仙眷侣。然而,这场美满的婚姻在管夫人40多岁时出现了危机。赵孟頫突然动了纳妾的念头,还给夫人写了一首打油词:“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这意思是,王苏两位学士都左拥右抱、有美在侧,我如今也是学士,多娶几个美人也不过分,你都四十岁了,人老珠黄,只管占着正妻之位就是了。
这要是一般人,那还了得?不得怒发冲冠、大闹一通?哪怕那个时代的男子三妻四妾再正常不过,但夫妻和睦这么多年,哪个有心气的妻子忍得了丈夫如此行径呢?可是如果直接拒绝,别说丈夫赵孟頫不乐意,社会礼法也会给管道升扣上“妒妇”的帽子,对她指指点点。
这该如何是好?管夫人的应对真是太有智慧了,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给丈夫回了一首小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好一首情意绵绵、热辣直白的小词,好一段婉转动人、铿锵有力的爱情。没有指责、没有抱怨、没有挖苦,只从彼此相爱的情谊说起,让旁观者都要忍不住好奇,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甜蜜故事,才称得上“忒煞情多”、“热如火”,当事人赵孟頫的内心只怕更是涟漪荡漾、回忆不绝。而后,管夫人用泥人打了个生动有趣的比方:咱们两人啊,就像那同出同源、彼此交融的泥人,无法分离、也不能分离,谁也离不开谁。这既是真情,也是真实,夫妻一体,不可分割。有情、有理,最后还有“生同衾,死同椁”的期许和决心。这样的妻子,丈夫又有什么不满足呢?果然,据说赵孟頫看完这首词后哈哈大笑,从此再没动过纳妾的念头。
把事实和道理藏于真情,条分缕析地编织成一幅画卷。这样劝说,对方怎么会不被打动呢?
班昭劝谏,以疏间亲
第三位故事的主人公在历史上颇有争议。她有文才,留下汉赋名篇《东征赋》;她通历史,续修汉史写《汉书》;她懂政治,辅佐掌权的邓太后且有善终;她写过《女诫》,影响了中国女性上千年。她是班昭,一位全才型的古代女性。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女性,又是怎么劝说别人的呢?特别是,她要劝的还是她的顶头上司、大权在握的邓太后?
邓太后主政掌权时,她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因母亲去世上书请辞、为母守孝。邓太后担心兵权旁落、朝局不稳,既想留下哥哥,又担心冒天下之大不韪,被人指摘。于是,她向老师班昭请教。
对于职场人来说,这简直是道送命题:顶头上司让你谈谈对她的人有什么想法、能不能让他干。说能吧,上司是满意了、心安了,但不符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良心难安;说不能吧,上司岂不是要有意见,以后不得给小鞋穿?这可怎么办?
两难之间,班昭怎么当参谋呢?她说:“人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谦让,所以先贤伯夷、叔齐推让国君之位,天下都佩服他们;太伯让位给弟弟季历,孔子也再三称赞。《论语》有云,能用礼让治国,为政还有什么困难呢?由此可见谦恭退让在政治生活中的力量。如今国舅有大功于天下,而又急流勇退,这本来是极得人心的谦让之举,如果太后您因为边关未宁而挽留他,我怕日后国舅若是有点什么小过失,人们会翻旧账,不依不饶呀。到那个时候再免官,不仅官位不保,谦让之名也不可复得了。”
这话说的,让人心里很是熨帖。先说先贤的故事,道出谦让的品德;然后引经据典,以《论语》讲礼让治国的道理。无论做人还是治国,谦让都是值得推崇的。接着由远及近,回归到眼前的问题,国舅辞官本是谦让,有大好处,倘若拒绝,那好处就要变坏处了,关键是,这事儿不仅是国舅有失,对家族和邓太后本人也不利。话说到这份上,远远近近、里里外外、大大小小,于情于理似乎都没有再挽留的道理了。
短短几句话,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仔细品味,似乎能感受到邓太后那种左右纠结、焦虑徘徊的心情得以纾解,就好像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安稳了下来。
讲道理时循循善诱,不急不躁,案例故事与名言警句,掰开揉碎细细投喂;讲事实时鞭辟入里,掏心掏肺,好处利益和坏处损失,全心全意为人着想。这样劝说,对方怎么会不愿接受呢?
三个故事,书写三位传奇女子的一段人生。有智慧的女子,总能合情合理地劝说想劝的人,让人心服口服,无论是教育孩子、维系亲密关系还是处理职场关系都游刃有余。或许,成为这样有智慧的人需要很多修炼,但学习她们点点滴滴的处世智慧不正是很好的方式吗?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如此简单朴素的沟通智慧亘古不变;大道至简,真正的智慧具有穿越时间的力量。
愿我们都能圆融自如地展现这样的沟通智慧,也终能修炼为更有智慧的人。
——————————————
潮汐澎湃有力,晨曦温暖有光。
我是汐曦,很开心遇见你。
读书,拆书,悦成长;
有爱,追梦,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