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打卡第27天
2021.3.18 佳豫
Q4.4-1受害者监牢
沙士比亚《李尔王》里面有一句台词说:来吧,让我们前往监牢,虽然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还是可以像笼中鸟一样歌唱。
受害者这个词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会联想到虚弱、无助和恐惧……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心里有这些感觉。
史蒂芬卡普曼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叫做:戏剧三角形。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
即使只是短短的几秒钟,受害者也必须以庞大的力量对抗。
除非有外力奇迹般的出现,来帮助受害者,否则单凭自己的力量,受害者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受害者经常会觉得被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完全瘫痪的地步。
如果这个问题不存在,我会有怎样的感觉?
1想象—宽恕—允许。
2分辨—了解—信任。
3惊奇—玩耍。
4接受—行动步骤。
受害者
代罪羔羊,叛逆者,依附他人的,丧失行动力的,可怜的,绝望的,沮丧的,受虐的,倦怠的,怀疑自己的,受伤的,依赖的,忧郁的,放纵的,受到不公平对待,自艾自怜,停滞不前的抱怨者。
迫害者
不耐烦的训练官,恶霸,嘲讽者,理直气壮的完美主义者,多疑的在高位者,愤怒的,喜欢批评的,虐待的,严苛的,责怪者。
拯救者
帮助者,实行者,修复者,慷慨的救济者,牺牲奉献者,计划者,寻求解决者,分析者,指导者,道歉者,维持和平者,宽恕者,取悦他人者,慈善的在高位者,能干者,有知识的驱策者。
——有创造力的
——选择你真正想要的
——说出不争的事实
——感受重要的感觉
——去爱痛苦
——悠哉
受害者的其他特征在上述已详尽描述。
当一个受害者,其实一点也不好玩。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处罚以及其他形式的牺牲。
于是这个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
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的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们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他们会觉得只要可以找到人来怪罪,就可以不被惩罚,至少可以暂时躲一下。
看过球赛吧,输掉的一方总是会责怪裁判,不公平,认为赢的一方有作弊嫌疑,或是批评自己的队友犯错误。
当离开赛场的时候,受害者又会扪心自问,责怪自己表现不够好,没有让球队赢得胜利。
这就是受害者通常会非常懊恼的变成一个迫害者。
那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
纯粹是因为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则可以让自己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犯错误的时候,会自己抽自己的嘴巴,或打自己的头呢?会不会因为一个小疏忽,而骂自己笨蛋呢?
这就是心中的迫害者,在压抑心中的受害者,同时也在自己驱策进步。
坚持完美主义的迫害者,会认为受害者的不完美是所有悲惨事情的肇因。于是愤怒让我们否认所有痛苦感觉的存在,强迫心中的受害者,站起来继续努力追求进步。
迫害者用理直气壮的态度来鼓舞自己,让自己更软弱的受害者,保持距离。
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过得很惨。
虽然有些人并不介意一直活在愤怒和严苛的完美主义之中,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过得快乐一点。
这个时候拯救者就现身了。
回想一下,如果我们觉得肩膀酸痛,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是不是用手找到酸痛的位置?然后去按摩那里。
如果酸痛真的很严重,也许会找别人来帮忙按摩。我们并不知道造成酸痛的原因,但是会改善酸痛的情形。
当我们在寻求解决方法的时候,会偶尔抱怨一下受害者,甚至对造成酸痛的可能原因(比如说床垫太软呀),生气迫害者。
但是,我们最关心的是把酸痛给治好,也就是充当拯救者。
我们只想让痛苦消失。哪怕自己永远不会知道造成痛苦的原因。
我们心中的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的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
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的忠告。
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慈善者,拯救者会牺牲奉献,随传随到,好像他自己都没有需要处理的问题。
拯救者会用分析、周密的计划、容忍和卓越的道德感,来帮助受害者站起来,并继续向前走。
拯救者乐观的相信受害者有一天一定能恢复独立,不再需要别人的帮助。
拯救者总是努力的,设法平息迫害者的愤怒与不满。
其实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
有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存在,拯救者的存在,才有其必要。
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在受害者监牢里不断转换角色。
无论何种方式,我们都会体验到自己心中同时存在监牢中的三个角色,或看到这几个角色投射在外在的世界。
身体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疼痛只不过是引起我们注意的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