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准对标:“考什么”决定“教什么”和“练什么”
进行试卷分析: 不仅是这次考试,要收集近几年的期末考试卷,进行细致的“考点分析”。做一个表格,统计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等板块的分值和常见题型。
· 逆向设计教学: 备课的时候,就要想好“我这节课讲的内容,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在考卷上?”然后围绕这个形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后练习。比如,讲文言文,目标就不是“理解大意”,而是“每个字会翻译,每个句式能判断,能准确默写名句”。
2. 聚焦基础:
放慢脚步,夯实基础: 对于平行班,有时候“广”不如“深”。与其赶进度,不如把一篇文言文、一首古诗讲透、练熟。确保班上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点。
· 建立“基础清单”: 每篇文言文列出“必会实词清单”、“虚词用法归纳”、“特殊句式总结”;每首古诗列出“名句默写清单”、“核心手法赏析”。让学生每天都有明确的学习和复习内容。
3. 改革课堂:
减少无效的“讲”,增加有效的“练”:
比如:
· 课上默写: 每节课前5分钟,默写昨天学过的古诗文。
· 当堂检测: 讲完一个知识点,立刻用1-2道小题检测。
· 小组互查: 让学生互相检查翻译、背诵情况。
· 把方法讲透: 不仅是讲答案,更要讲“怎么得出这个答案”。比如古诗词鉴赏,要总结出答题公式(手法+解释+情感/效果),让学生有章可循。
4. 数据驱动:用“小测”代替“感觉”
· 高频次、低难度的小测验: 每周进行一次基础知识小测(就考默写、文言文字词翻译等)。不要怕麻烦,这能最快地发现学生哪里没掌握。
· 及时反馈与跟进: 对小测不达标的学生,要有明确的、强制性的跟进措施。比如课间来找老师重新默写,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等。让“没过关”变得有代价,学生才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