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虔诚的信徒,每晚都祈祷:“神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但他的一生里,一次都没中过奖。

死后,他进了天堂,看到神明就去讨说法。

神无奈地回答:“孩子,你至少得先买张彩票吧。”  

这个故事像极了大多数人的状态:我们期待终有一天会得到完美结果,但却从未真正开始往结果方向迈出第一步。


在《精准努力》这本书中,刘媛媛说到一件事情。

她在《超级演说家》获得冠军后,有些人就向她打听怎么才能参加这个节目。她通常都会问对方:“你去官方微博留言了吗?发私信了吗?查过节目组地址吗?”

而大多人的回答是“没有”。

大多数人连动动手指都不愿意,却幻想成功从天而降。

难怪有句话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梦想与现实,而是“想”和“做”之间的那道门槛。



多数人不是想到就立刻去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是在等自己“有干劲了才开始。”

但是东京大学的池谷裕二教授很冷酷地回答说“干劲”不是行动的原因,而是行动的结果。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倾向于维持现状而非改变。当我们想要开始新行动时,大脑会本能地产生抗拒,这种抗拒感被我们错误地解读为"缺乏干劲"。

而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奖励系统是在行动开始后才会被激活的。

多巴胺的分泌不是发生在行动之前,而是在行动过程之中。

就像晨跑,躺在床上时想到要跑步可能会觉得浑身无力,但当你真的穿上跑鞋走出门,跑上几分钟后,反而会越跑越有劲。

写作也是如此,面对空白文档时可能毫无头绪,但强迫自己写下开头几句话后,思路就会自然涌现。学习新知识时,翻开书本的前几分钟可能心不在焉,但坚持看下去就会渐入佳境。

这种就是心理学上的“行动启动效应”。行动会改变大脑的神经回路,产生新的连接模式。也就是说,不是有了干劲才行动,而是行动创造了干劲。


去年,《悟空》游戏历经几载终于上市,并一举取得巨大成功后,制作人冯骥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的确,取经路上的每一步都在塑造着取经人,正是那些看似艰难的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

当我们等待干劲,其实是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完美状态。而当我们勇敢开始时,改变的齿轮就已经开始转动。


张辉在《人生护城河》中说:现代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目标,而是缺乏行动力。

那怎么破“想得多,做得少”的困局呢?以下有三个建议  


1、设定“低目标”

不想健身?那就每天只做5个俯卧撑;不想读书?那就每天只看5页”;不想写作?那就每天写100字”。  

低目标的意义,是降低心理门槛,让你更容易开始。


2、接受粗糙的开始  

第一篇文章可以很烂,但先写完;第一次演讲可以紧张,但先上台。第一次创业可能失败,但务必要先尝试。

因为行动本身,就是最大的成长。


[if !supportLists]3、[endif]记录微小的进步给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记录完成的小行动。记录本上的点滴进步会给我们形成正向反馈,从而让我们更有动力继续。


写在最后

人生没有“准备好的时刻”,

就像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不要等到“有干劲”,不要追求“完美时机”。

当你真正迈出第一步时,你会发现,原来最难的部分不是路上的坎坷,而是抬起脚的那一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