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 · 用户体验五要素

用户体验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表面的呈现,但核心在于系统能力,所有可被感知的表面都是系统能力的外显。用系统性视角看用户体验,从内到外可分为五个层次:

  1. 战略存在层
  2. 能力圈范围层
  3. 资源结构层
  4. 角色框架层
  5. 感知层

战略存在层

这是一个产品最核心的部分,它定义了产品为什么而存在,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1.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2. 用户要通过产品得到什么?以及他们为什么依赖我们?

要始终明白,一个产品的存在并不是因为产品有多厉害,而是因为用户需要,用户能够通过产品实现自我价值,能够给用户提供确定性依赖。可能刚开始这种确定性依赖还不完善,但它一定能够让用户“一见钟情”,认定这就是他所需要的。

本质上,战略能力是一种着眼长远的能力,能够看清未来之后进行机会判断的远见。当然,当下也非常重要,但要意识到从当下到未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比如所有做出伟大成就的人,虽然在性格上多多少少都有些瑕疵,但相对于他们崇高不凡的人生理想,其他一切因素都变得不足道。一个成功地产品也是如此,一定要明确最核心的内容。

能力圈范围层

能力圈范围层主要确定两件事:

  1. 我们要做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2. 我们不做哪些事,对哪些事坚决不触碰?

单从“圈”字就可以看出,这一层主要主要是为了确立边界。就像罗振宇所说的:“产品是一个用户难题的解决方案”,没有那个产品可以解决用户的所有问题。

确立好边界实际上是一种主动性保护,强制自己别去碰那些不熟悉的事物,从而避免“惹祸上身”。

资源结构层

资源是什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明确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然后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才算是明智的选择。实际上,资源结构层和能力范围层是呼应的,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与之对应地资源结构,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资源就会有与之匹配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是当年Google退出中国市场,才成就了百度的地位,这其实是误解。当时,整个网络上的内容比较稀缺,制约搜索结果好坏的因素在于内容质量,于是百度主动建设内容,做了百度贴吧和知道,为网名贡献了优质内容,这才让弥补了算法上的一点瑕疵。

百度VSGoogle

而在后来的移动场景中,大多数优质内容都产生于封闭的移动端,比如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度搜不到了,其价值也就大大降低。

角色框架层

对人而言,在不同的组织中就会有不同的角色,人们会在不同角色中产生不同的行为。对产品而言,框架就是众多元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连接关系、调用规则。

最终用户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在此框定的。如果要快速改变产品形态,最快的做法是在此进行。

比如在百度中搜索一些类似快递的标准服务,结果第一条就会列出单号查询框,从而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目标。

感知层

感知层在最表层,是用户最先感知 。比如颜色、大小、声音、嗅觉......感知层当然很重要,就好像俊男美女,修饰得体的人永远容易赢得第一好感一样。

如果一个设计得非常精美的网站上,找不到你要的内容,无法实现你的目标。而另一个页面粗糙的网站,你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很明显,后者的价值更大。


做一个产品,就是我要做一个东西,让它成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确定性依赖的存在。

看一个人,则是我知道对方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是不是认同他想要的存在感。并且站在这个人的立场,接纳这个人的瑕疵,帮助他,成就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