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喜欢上阅读,得感谢三个人。
第一个人是我的小学语文启蒙老师。她姓胡,长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而且一笑就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当时我记得她与别的老师与众不同的是她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许多杂志和故事类书籍,所以每次上课她都会把自己读过有趣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我们都非常喜欢她的课。也就从那时起,在我懵懂的心里,我就意识到:阅读不仅仅会影响到一个人,而且还会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第二个人是我的二姨妈。她是市里的一名优秀小学语文老师,家里存放着许多儿童读物,比如《小溪流》、《小蜜蜂》、《童话大王》等,我每次去她家作客,她都会送我一大摞。所以,当许多小朋友还在捉谜藏、玩纸板、滚铁环的时候,我一定是一个人偷偷地躲在某个角落,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二姨妈送给我的某本书呢。细想来,在农村那个贫穷的70和80年代,可以说,我整个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沉醉在二姨妈送给我的那些书里,经济上的贫穷并没有阻止或扼杀我精神上的快乐。
第三个人是我村子里的,我叫她堂姑。她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在家待业。可她偏偏爱好文学,偶尔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小文章。于是她家里边有许多厚本的小说,比如《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红梦》、《西游记》、《水浒传》、《薛仁贵征西》、《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等。每次我去她家玩,只要我想看什么书,她都肯借给我,因此我特别爱惜那些借来的书,一拿到书就马上包上书皮,生怕弄脏了堂姑下次不再借书给我了。而且,我也特别守信用,答应堂姑什么时候还书就一定会及时把书还给她,有时为了按时还书还加班加点看到深更半夜,第二天醒来,眼睛肿的老大,吓得老妈一个劲地催我去看医生。现在想来,那确实也算是难忘的人生经历了。所以说,我中学时代的精神食粮主要来自堂姑那里,是堂姑让我这个农村小孩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体会到了文字所带来的乐趣。或许是大量阅读给我带来了灵感吧,从初中起,我的作文一直都是语文老师拿在班上大声朗读的范文模版,初二还曾代表镇里参加全县中学生作文比赛获得二等奖,记得当时的奖品只是一支黑色的英雄钢笔,却让我得意了好几天。当然,我也有自己珍藏的书。记得那时候我家里特别穷,每学期的学费都是父母亲厚着脸皮跟校长说情拖到期末才交清,所以要想买一本好书还真的很难。但我还是会想法设法从自己的生活费里节省一点或是暑假卖冰棍、摘益母草换来的一些零用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书,于是我便拥有了《红岩》、《平凡的世界》、《家》、《春》、《秋》等一些名著。感谢贫穷,贫穷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吸收养分,学会思考。高二那年,我以“俊峰”的笔名写了一首诗《献给母亲》在参加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并应邀赴北京与广大文学爱好者一起参加文学座谈会,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第一次去首都北京,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阅读带给我的喜悦和快乐。到了大学,我再也不用担心读不到好书了,因为学校图书馆是全天开放的,只要有时间,我准泡在图书馆阅览室的某个角落翻看着自己心仪的书籍,古典的、现代的、文学的、专业的我都看。大学的几年,对于农村小孩来说,我没钱也没时间去谈女朋友,还好有学校的图书馆陪我度过无数个寂寞的日子和不眠之夜。在这个时候,你才觉得阅读不是真正的目的,它只是一个过程,它让你在社会的喧器中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宁静,在心情的烦躁里找到一丝脱离凡俗的慰藉。
现在,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十多年了,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阅读已经成为了我改不掉的习惯。虽然现在已经是电脑时代,网络小说和电子刊物铺天盖地,但我还是不习惯用鼠标去点击阅读,我还是习惯买纸质刊物,喜欢闻书本里散发出来的那种墨香的味道。有时工作很累的时候,拿出一本《读者》、《青年文摘》或《辽宁青年》看上一两篇励志文章,突然发现自己又充满了活力。回到家,用过餐,洗完澡,趟在床上,从床头柜上随手抽出一本《小说选刊》或《杂文选刊》,阅读一两段或笑或泪、或喜或忧的文字,那份惬意只有真正享受阅读的人才能领略得到。
感谢贫穷,让我珍惜阅读;感谢阅读,让我敬畏文字;感谢文字,让我享受快乐;感谢快乐,让我怀念贫穷…….
试想想,在某个周末的早晨,你泡上一杯香茶,信手从书柜上拿起一本书,聆听光滑的纸张穿过指尖的声音,仿佛听见欢快的文字在愉悦地低唱。那些文字便像你故乡的小河,在你心灵的深处浅浅地流过……..
美好的一天就会从一本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