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法
平时,无论工作,还是闲暇,也无论开车,还是阅读,总会有不少想法冒出来。有的是一个好思路,有的是一个非常妙的思考方法,也有一个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道理。这些想法里面,不乏可以用来指导自己日常行为,或者自我修养的真知灼见。有的是一个以前思考过,今天突然蹦出来。有的是一直苦苦思考,遇到什么触发点,一下子想通了。也有的是,看书看到精彩处,击节赞叹,心生思路。
每天都会有思考,都会有简单或复杂的推理,也会有简单事实的罗列,都会有一个个的想法冒出来,又在繁琐的事务中,在慵懒的偷闲中,在随时的不经意中,或者在匆忙的会心一笑中,就把它闪过去了。这些想法之类是大量的、随机的、不经意的。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去注意它,没有有意去捕捉它。一个个的好点子,好想法,好思路,宛如一颗火星,在那里瞬间一闪,然后归于沉寂。
我们的脑子就像与我们捉迷藏。它总是那个最有办法拿出东西来的那一方,而我们总是找不到它,而它也总没有不耐烦,继续按照它自己的规律稍纵即逝,若隐若现,时不时地闪现,湮灭。
二、说法
这些念头,其实可能是比较初级的想法,可能不具备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或者推理,或者我自己也搞不懂它什么时候可以成为一个素材,多数都会在无意中闪过去了。
这些想法怎样才有意义?怎样才能让它发挥一定作用,带来一些影响,发挥一些效用,产生一些意义,或者不需要什么功利目的,只是把这些点子或者思路记录下来,记下曾经想过这个,曾经冒出过这个,曾经这样灵光一现。
我觉得这就是把“想法”变成“说法”。这个说法可以是用语音录下来,也可以是用一个纸片记下来,也可以用电脑手机Pad做记录。但无论怎样,都把它从虚无缥缈、稍纵即逝的思维层面,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让它可以被找到,可以被复查,可以被拿来做深入的思考与整理。
从“想法”变成“说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有时候会用力气多一些,有时候会用力气少一些,但总会让它从逻辑上更加自洽,更具有些许的价值,甚至会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还会在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上做些进一步的思考。
这种“说法”,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策划与规划,并将其落实到计划上。这种说法,需要能够从思考者的思维层面描述出来,分好一个个的步骤和环节,能够成为自己或者其他成员的指令或者指针或者目标之类。
三、做法
而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说法,则可能就会成为指导思考者行为的东西。只是想法的东西,它还停留在人的思维中,只有变成说法,才可能对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启发或指导意义。而有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想法和说法,只有变成“做法”才能具有实用价值,才能够让想法落地,才可以给人带来价值。一个想法,到说法,再到做法,才算实现了想法的落地,才算想法变成了现实性的东西。
人们思考问题,产生想法,一方面是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事物,思考相互之间的关系。思考之后的说法虽不一定“说”出来,但总会有所提现,尤其是那些最终进去操作层面的事情。这种操作,也可能是一种行为,一种决策,甚至表现为对他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
四、从思到做
人的每一天有1440分钟,清醒的时间怎么说也要有一半以上,思考的时间还是蛮多的。怎么去做有效的思考,是一个很好玩的课题。思考当然会提高认知,但产生想法,成为说法,直到可以成为做法,更是思考的最大的效用之一。有很多事情就是这么一步步走下来的。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本来说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但套用这句话,用来说思与做之间的关系,“做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做则殆”,好像也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