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蕾 图/网络
“有的老师PPT做得挺好,脑袋里也藏有知识,可惜讲不出来!”某天在自习室里偶遇一位同学,在聊到老师的讲课方式时,她这么说道。
“是啊,有的缺乏整体的逻辑,有的在某个点上一发散出去就收不回来。”我回应道。想到上个学期做了十几个presentation,其中既有圆桌式的读书报告,又有主题式的课堂汇报,还有选题设计或论文成果展示。有做得非常成功的,当然也有当场遭到批评差点下不来台的。于是乎,想着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教训。
想做一次魅力四射的分享,既需要对某一主题知识进行面线点上的把握,还需极强的逻辑思考与架构能力;既需精于PPT排版设计,还需收放自如、详略得当。掌握这些技能,绝非一日之功。不过总的来说,大致遵循“资料准备—PPT制作—现场展示”“三步走”的阶段,在各个阶段注意相关的技巧,分享的效果就八九不离十了。
一、资料准备阶段
一般来说,分享的受众是能够确定的,但分享的主题未必能确定。如果有特定的群体但没有特定的主题,要先通过预调查的方式确定适合特定受众的主题。例如面对学生群体,万年不变的主题是学业和工作,但具体到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术趋向性还是就业趋向型,主题又该因人因时而异了。找一个熟悉受众的人问一问“他们想听什么”,尽可能确保“你讲的就是他们想听的”。受众和主题确定后,就可以开始收集资料了。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查阅书籍、知网搜索(学术搜索)、百度搜索(普通的网络搜索)、搜狗微信搜索(垂直搜索)、咨询或采访专业人士(人际求助)、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在“接收”(阅览、听取)信息时,记得打开WORD将有价值的信息摘取出来(PS:每使用一个消息源在文档末尾做好来源备注)。获取的信息接近饱和时,可停止搜集。这时,需要从前到后把摘录的要点看一遍,从面、线、点三个层次构思框架、调整要点结构。确定受众(To Whom)、主题(Says What)、内容和框架后,就可以动手做PPT了。
二、PPT制作阶段
如同写论文(标题、摘要、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一样,制作PPT也需要完整的架构。在首页后,应思考如何导入才能引人入胜,讲故事、讲段子、抛问题、暖场互动等都不失为导入的好方式;分享的主要内容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总结与思考,概括之前的分享可再次给大家留下印象,提出新的问题可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版式技巧上,切忌文字堆砌——使用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链接等方式,可摆脱单一文字的无趣。此外,无论是设置PPT切换效果还是对文字、图片设置动画效果,都可以让自己的PPT“动”起来。至于更多微小的细节,例如字体、字号、加粗、颜色、图文互动等等,可以去网易云课堂或我要自学网系统学习。(PS : 做完PPT后拷入U盘或发到自己的邮箱,进行调试,防止出现资料遗漏、播放变形等情况。)
三、现场展示阶段
到了现场演示阶段,就是展示个人魅力的时候了。Clothes makes the man——合适的衣装及妆容是提高自信的第一步。进入现场,无论是出现脑海空白抑或莫名紧张的情况,都要保持微笑。相信打开PPT看到标题的那一刻,一定会侃侃而谈。分享的时候,看着台下的对象,关注他们的反应,重难点可反复强调,简单无趣的地方可一笔带过,同时通过眼神、问题等方式与台下受众进行实时互动。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分享结束后也可以留一些时间进行提问互动。
当一次分享结束后,迅速进行“复盘”:根据现场反馈对PPT内容稍作修改,记录其他出现的问题,并在下一次行动改进。如果从“传播致效”的角度看一次分享,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可归纳如下:
无论是前期的资料搜集,还是中期的PPT制作,抑或是后期的现场展示,有一个词很关键:互动。在搜集资料时,我们需要与资料“互动”:哪些信息是我们需要的,哪些信息激发了思考;在制作PPT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搭建整体框架,如何以一种受众更喜欢的方式呈现;在现场分享时,更要与受众互动:关心他们想听什么、是否在听、对这次分享评价如何等等。
总之,做好一次引人入胜的分享,需要硬件上的支持,更需要软实力的精进。
PS: 10月份在写作小组里写的文章,因为拖拉癌到现在才发出来,我错了。。。尽量坚持多更新[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