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北美重映,首观有感

说来惭愧,《肖申克的救赎》可说是上学的时候就久闻大名的经典之作,过了这么多年才刚刚看完。

总觉得这些经典电影和世界名著一样,已经被符号化了。有名、经典、高雅......等等数不清的赞美之词无形之中拉开了这些传世之作和“平凡的大多数”之间的距离,反而激不起多少想要阅读的欲望。

《肖申克的救赎》也是这样被我束之高阁的一部经典。借着这次在北美重新上映的契机,才使我兴之所至的观赏了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感动于主人公安迪最后的越狱成功,同时也对瑞德和老布被体制化的经历颇有感触。

瑞德的一席话道出了被体制化的真谛。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被体制化。在学校时,为了同一个目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进入职场之后,实用主义至上,一切向钱看。我们甚至会心甘情愿的成为瑞德,做一个在体制中游刃有余的人。

然而当我们偶尔停下来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冒出头问:这样真的好么?

就像安迪来到了瑞德身边,我们内心的声音也在时不时地暗示着我们去对抗被体制化。

也许是一个跳槽的念头,跳出舒适圈,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也许是一次决策会议时,为了打破不合理的决定而发声......

但更多时候,可能只需要一点点借口和理由,让我们感知到风险和未知,这内心小小的声音立刻就会被洪流所淹没。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年岁越长,越是厌恶风险。从前我不明白,现在却深有感触:只因时间才是我们最昂贵的成本。

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是时光,永远不会倒流。好不容易在熟悉的环境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安全感,真的要为了一个念头而打破这种“平静”么?

冲动固然不可取,但是内心的呼喊同样应该被认真对待。

看看影片中的安迪,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狱友赢得3杯啤酒,为了给图书馆增加新书,坚持6年每周给州政府写信。他温和而又有策略的发动攻势,却叫人无法忽视其中的坚韧和强悍。这是我认为安迪身上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量力而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一方面要怀抱希望,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坚持,才能让打破被体制化成为现实。

当《费加罗的婚礼》响彻整个肖申克监狱,也让我们感受到,这场抗争的胜利,带来了冲破体制的枷锁后,扑面而来的自由的气息。

最后来说说安迪·杜佛兰的越狱。

我认为安迪·杜佛兰本身是不想选择越狱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越狱都是下下之策。越狱就像是一把杀手锏,是安迪手中最后一张底牌。也因此,他在得知真凶另有其人之后没有马上想着越狱,而是寄希望于典狱长能够帮助他翻案。

但当他认清了典狱长的真面目之后,越狱便成了安迪最后的救赎。影片在此实现了第二次升华。

安迪选择的锡瓦塔内霍,是一个没有记忆的所在,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而姓名、过往其实也是我们身上的另一重枷锁,当我们放下一切再出发的时候,也许才能真正地寻找到人生本来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