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迄今为止,走过了几篇文章,领略了几个人的生活,读完了一本名叫《相约星期二》的书。
我们总觉得人生这个话题太泛太难聊,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说,或者自己也处于迷茫中,或者一开头“人生啊…”就遭到别人的调侃或嘲讽或不理解,特别像我们这样的高中生,人生阅历相当浅薄,在别人看来,好像根本没有资格谈人生。
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是很好的,尽管有一些我还不能够很深切地理解和体会到。它值得再看,并且独处时花时间去思考。
对于人生的讲解,我们需要人来指引前行的方向。冥冥中,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老人。他不太重要,不必在临终之时承担大多的外界使命;他应该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绝壁上居高临下地来俯视众生; 他应该很了解世俗社会,可以使自己的最终评判产生广泛的针对性; 我硬着心肠说,他,临终前最好不要有太多子女围绕,使他有可能系统有序他说完自己想说的话,就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一样。
书中,莫里老人的最后一堂课便成了他的葬礼,在那之前他跟学生的对话使我印象深刻。
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说话了。"
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莫里老人一直在强调,“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小文化”。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被带跑。如学生时代老师的授课和书本的阅读,如工作时期老板的开讲和同事的作风观点,又如常见的网络传闻和报道。我们都应该在接收这些信息的同时要保有一些思考,把真正自己所需的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而不认同不适合的那些则需过滤掉。我们无法要求他人做到怎么样,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
谈及感情,莫里老人说“要学会超脱。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是啊,不投入进去,不去经历,又岂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很多人都真真切切地躲开过,又自以为是地觉得很了解。其实我觉得,所有想要维持长久的感情都是如此,无论爱情,友情或亲情。
愿我能有幸成为像莫里一样充满着魔力,让人敬仰,亲近甚至遭人“嫉妒”的传播工作者,或者更应称之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