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想要做好父母的角色,究竟怎样去做好却没有认真思考过。不知不觉孩子在父母还不够成熟、学习力欠缺的时间里马不停蹄的长大。成长的过程有太多的小欢喜,当然也有太多的无助和焦虑,有过心平气和的融洽,也有过鸡飞狗跳的无奈,有成长收获时的欣慰,有无助迷茫时的眼泪……
父母、孩子、家庭这个同心圆不够圆满,也许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教育是一个家庭共同的问题,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事,很多时候我更理解自己,在孩子没有爷爷奶奶隔辈爱的呵护下,父母总想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尤其是当妈的的,一切都是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忽略了家庭这个同心圆需要平衡才会圆满,爱的太满会让孩子感到不适。
孩子在不断成长,放手让孩子成为她自己,父母的学习力度更需要步步跟进,此刻我庆幸,我反复听了樊登老师对《解码青春期》、《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父母的语言》的解读,尤其是《父母的语言》反复听了不下五遍,每次听完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深刻反思曾经没好好给孩子说话的许多情景,记得很清的事情是女儿三四岁,每晚讲故事哄睡觉,都会因为讲得我嘴干舌燥,孩子还不肯睡,最终一句烦死了,不讲了,睡觉,孩子现在常常都会说起这件事。孩子拿回她满意的成绩单的时候,爸爸妈妈夸奖后,总是不忘记问一句,你班某某考了多少?一开始孩子会给你一一汇报,后来长大了,孩子最讨厌你问别人成绩,有时候还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好,让她给你当娃去。孩子说,爸爸的话很少,总是脾气很大,稍微做不好他就会发脾气,我有点怕他。孩子对手机痴迷的那段时间,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和孩子斗智斗勇,最终是鸡飞狗跳……所谓以爱的名义去教育孩子,殊不知这是在挑战彼此的底线,有一天那个线被崩断了,才知道回头去找问题的根源。
任何事情都有因果,看似都是一些小事情,父母不得当的语言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事实的存在,这种影响体现在孩子行为举动的变化里,我们总是不能俯下身子和孩子好好说话,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有时候还会用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不懂反抗,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吃这一套的。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看到你的孩子怎么样说话,你就能够反思到你是怎么样说话。如果父母每天跟孩子说话都不客气,都非常冲,都经常会偶尔蹦出一些粗话来,那么你别指望孩子变得温文尔雅,讲礼貌。如果父母能够更加注意自己跟孩子说话的这种用词,遣词造句,孩子也会变得不同。
改变总会在不经意间,学习就会有进步,学习就会让内心豁然开朗,家庭的这个同心圆能否圆满,还需要妈妈先行一步,要改变的不是孩子,不是家人,而是自己,从控制情绪,学会说话,理解家人,懂得关爱开始,与过去的那个不会说话的自己和解,原谅自己也是第一次最做妈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带动家人跟随改变,一个家庭爸爸妈妈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孩子的榜样,同时也是整个家庭的航标。
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既然沉下心来需要改变,那么就要信心满满,不再事事都管,孩子愿意和我多一点交流,你给她信任的力量,她定会给你更多交心的机会,你喜欢她的爱好,她也会成为你同频的好友,你走进她的心里,她会让你感到温暖,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彼此滋养,彼此成全,彼此成长的过程。
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的内心永远单纯,容易被感化,所有叛逆的孩子都不是坏孩子,都需要帮助,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需要用温和理解包容的语言感化,叛逆只是一种求助,并不可怕,我愿意接纳那个曾静叛逆过现在依然可爱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