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99天】Day29
我们都知道银行账户就是把钱存进去给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所谓情感账户,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个安全感。因为对于个体来说,个人的独立并不代表真正的成功,我们还是要追求一些公众领域的成功。当然群体的互赖关系以一个人真正的独立为先决条件。
什么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呢?是礼貌、诚实、仁慈、和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威逼和失信都会降低情感账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于透支。
情感账户这个概念,就是说明人不仅要达到真正的独立,还要有效性的相互依赖,只有维持人际关系,这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建立双赢模式,才能最大化的成功。
可是在现实社会当中,充满成王败寇的输赢竞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双赢思维’?我们又不是圣人,‘双赢思维’现实当中真的可行吗?
其实答案并非如此简单,双赢模式并不否认现实中的输赢关系,比如说,比赛,金融产品到。这种充分竞争的关系,能够带来活力和正能量。作者所说的‘双赢思维’,只得是一种互赖关系。比如说你和你的家人、合作伙伴、领导、客户都离不开这种互赖关系。因为如果想要长久的稳定,这种关系,就必须同时兼顾双方的利益诉求。
比如说,你想要加薪,只要你还在单位工作,你就必须要考虑到雇主的利益和要求,通过为他创造更多的价值来为自己赢得机会。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赢并不是代表要放弃自己的利益想法。相反,双赢是一种共存并能更持久地为自己博取利益的方法。如果如果对方实力很强大,并不能双赢,那我们就专注于做自己的影响圈。通过协商,保持自己的底线,保护这个关系日后发展。
当然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方法。这都需要真诚的感情投资才能实现。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进行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俗话说的好,知彼解己,方能百胜。
但是常生活中,我们都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而要知道‘知彼’才是交往模式中最大的改变,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要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在别人说话时都不断用自己的模式过滤掉一切有用信息,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别人的生活。
在家庭当中我们经常会和父母交流,通常反应都是:“他就是不理解我”。父母总是用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或者他们固有的人生经历来告诉我们做事的准则,或者是评判我们做事的价值标准。而我们觉得他们根本不能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模式,我们都称他为思想代沟。父母总是喜欢匆忙的下结论,用善意的建议解决着问题,而不愿意去花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到底问题是什么。
所以,要听懂别人说话,尤其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聆听时间,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当我们舍弃回答的心,改以了解的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方式,增加彼此的关系。当对方获得了解的之后,就会觉得受到尊重和认可,放下心防,坦然而谈。这样能大幅地增加沟通的效率。
可是生活中,有所见略同的人沟通,自然不会产生分歧。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和智慧。别人的意见也可能有你尚未体会的奥妙。当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时,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就会找找到第三种远胜个人之见的方法,这是一种相互尊重,实现1+1>2的成果。
情感账户的管理让我们你信任为前提,理解尊重对方,并遵循双赢模式,最大化地实现利益价值。能让我们从一个成功的独立个体,转化成在公众领域互惠的要强大群体。从个人的成功变为公众领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