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姆妈常带着我和大姐去水沟和田边走走,看看,那里有好多的小鱼,小泥鳅,青蛙。捉了小鱼小泥鳅回去,是家里打牙祭的好菜。我和大姐光着脚丫,背着小小竹篓,迎着和煦的春风,游走在绿油油的稻田田埂和水沟边上,追蜻蜓,逮青蛙,当然,最重要的是抓小鱼,捉泥鳅黄鳝。
小水沟里,一串串,一群群的小鲫鱼,小鱼珑子,小泥鳅。姆妈告诉我们,用簸箕去捞,有时候,一铲一捞,簸箕里满满的都是小鱼。姆妈说,鱼在辣椒里打个屁都是香的,鱼是最好吃的呢。
泥鳅喜欢在稻田、鱼塘、水沟边的浅水区域,不怕人,不喜欢筑洞,习惯群居的特性。泥鳅是预报天气的高手,俗语说,“泥鳅水中跳,大雨马上到”。泥鳅个头小,常见的就是手指般大小,浑身黏液,滑溜溜地,不容易捕捉。姆妈告诉我们,泥鳅的习性和黄鳝相近,白天一般躲在洞里,晚上才会出来活动。捉泥鳅要注意时辰。
春日里的泥鳅总是喜欢三、五条一起蜷曲于稻田淤泥的表层,稻田里的淤泥被泥鳅拱起凸出一小块一小块的,水也搅得浑黄浑黄的。如果听到人的动静,小泥鳅还特喜欢露出长着两根胡须的小脑袋,这时候,只要轻轻走过去,看准稻田里那些浑黄的小凸起,双手一拢,准能搂起三,五条小泥鳅来。我们还用编织得密密的撮箕来捞泥鳅,春天里,雨水多,稻田里的积水顺着水沟往下流,泥鳅多半会随着水,成群结队地的流动,这时候,只需要在水沟旁手捧着撮箕,对准迎着水的泥鳅,使劲一撮,再往上一提,泥鳅便会惊慌失措地在撮箕上跳舞。
春耕的时候,要整理一大块的秧田,用来培植秧苗。秧田先要平整好,然后撒上石灰粉,一,二个小时后,秧田里活蹦乱跳地泥鳅便直挺挺地躺着不动了,可以捡到“石灰泥鳅了”。还有黄鳝、田螺、小鱼小虾也一样地全牺牲了。
五,六月份,田里的禾苗发叶分蔸、抽穗,直到垂下黄橙橙、沉甸甸的谷穗。此时,也是黄鳝产卵孵化的季节,这时要产卵的母黄鳝总会在田埂洞口及自己周围吐出许多白色泡沫,将洞口遮得严严实实。一团团的泡沫十分醒目,我们只要用一根一米长的铁丝或废弃的伞骨,将头部磨尖,经火烤热后弯曲成鱼钩状,再抓来一条蚯蚓穿在上面,轻轻地在有泡沫的洞口来回试探几下,黄鳝想吃蚯蚓,将半个身子窜出洞口,这时候,铁丝钩十有八九会将黄鳝从洞口拖出来。
姆妈还给我们准备了捕黄鳝的竹笼子,到了晚上,利用这种特制的竹笼子捕黄鳝,就会捕的多些。这个笼子叫“倒须笼”,黄鳝进去了就难出来。先把竹笼的尾部敞开,在笼内放入黄鳝喜欢吃的蚯蚓或田螺肉。再把竹笼用泥块或石头固定好,尾部用草堵住稍稍露出水面,便于进入竹笼内黄鳝换气用。待天亮时候取出竹笼,挑回家中,把竹笼尾部的草取掉,在专门准备的水缸边从竹笼尾部倒出黄鳝,一条条又粗又壮的黄鳝就乖乖地被“请君入瓮”了。
在水塘抓鱼姆妈用的是“定甑”,这种“定甑”和网相像,又不完全是网,它是用两根不到二米长的竹片,正中打个眼,穿过榫子来固定两块竹片,然后以榫子为中心,将竹片旋转分成交叉的四角状(弧形)。在竹片的四个角把一平方纱网系紧固定好,然后用一根长线一头绑住两块竹片正中的通眼处,另一头绑在一块钉着圆形弯钩的小木板上,这个木板实际是浮在水上的浮力板,弯钩是便于提起“定甑”用的。
在“定甑”弧形的竹夹上挂上鱼虾喜欢吃的田螺、蚌壳肉,再把用一根棍子穿过浮力板上的圆钩将“定甑”放入水塘里,一般要用力推得远一些,再用力沉得深一些。当然不能太远,还要考虑收回来的。过了一段时间,觉得鱼儿应该落网了,就可以用顶部带钩子的棍子,钩住浮力板,慢慢地,平行地,把“定甑”拉回水面,快到水面时候快速将它提起来,在甑口的鱼虾就跑不掉了。收甑后还可以继续放,一个个“定甑”收回来放出去,有时一天能得到几斤的鱼虾。这是我们小时候最有趣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