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音乐的儿子,对人生也有很多思考,特别是哲学方面的思考。 所有从小他就爱哲学,二年级时,他读了一本简易的带图画的哲学书(书名忘了),从此就对哲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接着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先后读了《苏菲的世界》、《中国哲学简史》、《孔子》、《韩非子》、《道德经》、介绍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书籍、《哲学的邀请》等(悄悄地透露一下,这些书都母子共读过,但儿子往往读得更深更远)。其中对《哲学的邀请》情有独钟,四年级从小荷老师那里借阅,五年级又读了一遍,现在六年级开始自组织深度阅读小组,就选了这本书,带着几个同学一起深度阅读。
作为深度阅读小组的组长,他号召大家买了这本书,自己却从学校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会省钱又会利用资源,估计这背后有一个抠门的妈妈,呵呵)。在课余,经常看到他捧着这本书在批注阅读并辩证思考;在讲课前,认真地做了课件,精心地备了课。所以第一次上课就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连语文孙老师和英语Lisa老师都想买书来读并加入他们的深度阅读小组呢!
现在就跟着我家(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哟)的这位大“哲学家”一起来读读哲学吧。
哲学有什么用?它在现今教育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科学能够解答我们的许多疑惑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它们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们在我们作为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普自己:它们是关于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美和时间的问题。
黑格尔曾说,做哲学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道袍阔步而来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仍然走在这两条道路上,而且“普通的道路”更加宽阔,更加通畅。大众似乎不喜欢“穿着法座的道袍”的人板着面孔的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欢迎娓娓动听的哲学故事。前一段时间,挪威作家乔德坦·贾德写的《苏菲的世界》成为风靡全球的畅销书,证明了“穿着家常便服”的哲学故事是多么受人喜爱。无独有偶,在西班牙语世界,西班牙的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也写了一本哲学故事书,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哲学的邀请》。
哲学的邀请》不是《苏菲的世界》的翻版,他的主角是作为哲学家的“我”,而不是少女苏菲.他邀请读者进入的世界是成年人的大千世界,而不是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在萨瓦特尔的哲学世界里,我们将会与从古到今的哲学圣贤对话(这些哲学圣贤的生平在注释中介绍,几乎班括了西方哲学史上所有重要代表人物),将会探讨世界的罪恶、人的死亡、宇宙的来薄、自由的抉择、人和上帝的存在、美的真谛等重要而严肃的问题.这本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讨论一个哲学问题.加上引言和结语中的问题,一共讨论了十二个问题,堪称一本哲学概论。
我们处于一个伟大技术发现的时代,处于一个徽芯片和电子加速器的世界,处于一个因特网和数字电视的王国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哲学那里能够得到什么信息呢?我们能给出的唯一回答,也许正是苏格拉底本人早已给出的答案:什么也没有。自然科学、技术专家、报纸和部分电视节目都能提供我们佰息,但却没有任何“哲学”信息。根据前文引用的加塞特的话,哲学与消息和由消息加工成的信息是不相容的。很好,但是信息是不是我们理解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唯一方式呢?
假设我们随便收到一条不管是什么样的信息,比如:世界上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当我们收到这样一条信息时,我们会问(或者扣心自问):对于这样的事,我们应作何感想?我们收集到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些人把这些死亡归因于全球宏观经济周期的调整,有些人将其归因于地球上人口过剩,另一些人则会大声控诉财富拥有者和被剥夺者之间财产的不公正分配,或是诉诸上帝的意旨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而且也不乏一些纯朴天真的人(比如我们的门房或是报亭卖报纸的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看看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啊!”于是我们就像回音壁似的,只是将感叹号换成疑问号:“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这只是开始,下次进行第一章的深度共读。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