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运营是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有的职能,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还会细分成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等等。但是,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最近写了篇文章说,这么划分运营工作是不合理的,要重新理解和定义运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给你转述一下。
先来说说,为什么不应该把运营划分成活动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等模块。文章给出了两点原因。第一,这些模块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用户运营“这个模块,最早可能是有的社区网站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需要有人专门来维系社区的核心用户。但到了后来,像分析用户数据的、制定用户策略的、管理用户群的,甚至是拉新和推广的岗位也都叫作“用户运营”了。
第二,不同模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可能会相互交叉。比如,很多“产品运营”的工作是负责运营一个产品线。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能实现增长,可能什么工作都要干,包括做活动、维系核心用户、拉新用户等等。
那么,如果不按照这些模块,该通过什么来理解运营这个职能呢?文章说,运营工作要为产品的核心业务逻辑服务。不同产品的核心业务逻辑不一样,涉及到的运营工作也不一样。比如说,一个汇率换算工具的核心业务逻辑,是即时换算汇率,那运营工作就是让用户知道这款产品,并且开始使用。再比如,豆瓣App的核心业务逻辑要复杂得多,包括整合优化内容,发布小组话题,给用户提供社交等等,那对应的运营工作也包括找人来写影评、书评这些内容,对发布的话题进行审核编辑,还要把内容展示推荐给其他用户等等。所以,组建什么样的运营团队,要看产品的核心业务逻辑。
怎样给运营下一个定义呢?文章认为,可以这样来描述:运营是一项围绕着某项业务,通过各种互联网手段来建立与用户间的联系,最终实现用户增长、用户活跃度提升或是获得收入等各种特定目的的职能。
虽然前边说过,运营的工作内容不是标准的,但是有三个要素是相对恒定的,分别是目的、渠道以及方法。比如,如果你的目的是实现用户增长,渠道可能是微博、微信、搜索引擎、应用商店等,方法可能是发帖子、策划活动、运营社群等等。如果你的目的是提升用户活跃度,渠道可能是微信群、站内消息等,方法可能是运营核心用户、建设用户激励体系等等。如果目的是获取收入,渠道可能是第三方电商平台、支付工具、订单管理工具等,方法可能是库存管理、商品定价、流量推广等等。对于很多产品来说,目的、渠道和方法这三个要素是相对不变的。
在这个定义下,什么样的运营人才更值钱呢?文章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能根据业务的特点和目的,来组合渠道和方法,做好规划,还能争取资源、拓展渠道,最终落实的人。另一种是某种单项能力特别强,比如能管理好几千个群,能让群里保持日常活跃;或者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能获得大量转发刷屏;再比如熟悉广告投放,知道该怎么提高转化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