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半瓶水,消极的人会说:“只剩下半瓶水了,可真够惨的”;同样的情形,乐观的人则会说:“哇,还有半瓶水呢,蛮可以嘛”。简简单单的半瓶水,有人喝出了焦虑与烦躁,有人解渴的同时顺便来点满足与快乐。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很多的不幸,都是由错误的认知造成的。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曾说:“人天生就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不合理思维方式成为习惯后,容易心烦意乱。如果思维违背了追求生存与幸福的内在欲求,那么它就不是合理的。”
到底哪些认知是错误的,影响我们获得幸福,亟需我们去注意并去除的呢?
应该的思维,认为人或事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比如,我应该在周围人的眼里很完美;我应该赚大钱;我不应该和别人不一样;我应该勇敢不胆怯;周围的人都应该喜欢我等等。思维的僵化程度决定了不开心的程度。
非彼既此的思维。这种思维认为人或事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这种扭曲的思维模式下,有人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轻生,考不好就意味着自己没前途,是不能被接受的,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除了成绩,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可以拥有好前途。
过度提取的思维,就是从自身曾经的经历,过度概括。有几次经历,就用“总是”“都是”“每个人”高度概括的词来思考。例如,“我是学不好数学的”,“我不如别人聪明”,“我一无是处”。
“过分夸大”思维,就是把不称心如意的事情过分夸大,看成灾难性的事件。经历事情时会感觉过分不舒服,太糟糕了甚至达到恐怖的程度。比如,他必须喜欢我,否则真是太糟糕了;我的演讲必须顺利,出丑的话就太丢人太可怕了;我必须每个月业绩都要完美达标,否则真是恐怖了……
罪己思维,就是虽然不是自己导致的,出了问题也是该自己负责,又或者错误的认为别人的语言或者行为是针对自己的。比如,请朋友聚餐时,某个朋友不高兴,就觉得是自己责任,却不知朋友是在和男朋友吵架了;在小区,邻居对你的招呼没有回应,感觉自己受到不被尊重,却不知道邻居压根就没有注意到自己;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不要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
心理滤除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如果你认为人是自私的,那么头脑就会专注于收集自私的证据,而自动滤除不一致的信息。专注于自己想要看到的一面,思维就会失去平衡。
责备他人的思维,是指接受不了人性的缺点,一味责怪别人。关键是责备除了产生愤怒和仇恨以外,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妨碍问题的最终解决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例如,投身于家庭的妻子遭遇离婚,一味责备丈夫毁了自己的幸福,只是让自己更加痛苦;如果此时开始改变自己,会是不错的选择。
“贴标签”思维,是指通过偶然的行为就总结一个人(自己或别人)。比如自己做错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通过潜意思给自己贴上“我这个人就是这么无用”的标签,用少的可怜的证据把整个人价值抵消掉,是大错特错的。我们要就事论事,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和他人。
错误思维认知会带来愧疚、焦虑、愤怒等情绪,为了形成健康的认知,我们要有意识的留意自己的认知模式,随时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就要与之辩驳并用积极的行为解决问题。
世事并无好坏之分,全看我们怎样去想。了解了错误认知,还愁无法获得幸福的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