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姐姐大我四岁,一场可怕的大火,夺去了她的容颜和双手。她的人生,和她的残疾一样,如无意外,注定也是残缺的。为了让她识文断字,父母送她去读书,和我在一个年级;而在这之前,她没上过一天学。为了赶上学习进度,姐姐每天点灯熬油;没有手,她就用双臂夹着笔管写字。母亲觉得她太拼了,她说:“我自己要学的。”

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厌学的小男孩,参不透这话背后的意思;相比较学习,玩乐更让我废寝忘食。后来,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了许多人眼里的英雄。再后来,她撒手人寰,只留下一个日记本,里面赫然写着“万劫不复”。原来,英雄也会有恐惧。我和姐姐的差别在于,她更擅长做恐惧的主人,而我却甘愿匍伏在恐惧脚下。

从这一刻起,我重新定义了读书——是我要上学,与别人无关。观念一转天地宽,学习由原先的枯燥与繁重,变成了自我拓展后的喜出望外。后来,我如愿考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我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但终身学习的习惯延续至今。母亲挖苦我说:“小时候不努力,老大了假用功。”我冲母亲憨笑道:“我自己要学的。”

姐姐的学习动力从何而来,我不敢妄下定论,毕竟她没有明确表露过心迹。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向她靠近,通过模仿和实践去解开心中的疑惑。因此,我对学习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分明感觉到它就在那里。可当我试着描述它时,仿佛置身于一团迷雾,看得见,却又摸不着。直到我翻开《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那团迷雾才慢慢散去,灯火阑珊处的倩影跃然纸上。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她如何通过教育摆脱原生家庭束缚,进而实现自我重塑和人格自由的故事。小说于2019年出版,并成为比尔·盖茨当年最推荐的一本书;是年,塔拉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作为一部现象级畅销书,它所反映的问题,抑或表达的观点,一定是具有普遍性的,能够与多数人产生共鸣。

接下来,我就从问题和观点出发,分两个部分对本书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塔拉的故事,以及透过这些故事,她想反映什么问题。

塔拉出生在一个极端的摩门教家庭。父亲是一个偏执的原教旨主义者,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疾病不仅改变了父亲的性情,还进一步放大了他头脑中极端偏执的观念。他蔑视政府和社会机构,抵制人类的知识,反对孩子接受传统教育,家人生病了也不允许就医。如此糟糕的父亲,屡次陷家人于危难之中;一次次的重蹈覆辙,一次次的死里逃生,不但不反思他给家庭带来的伤害,还将其归结为上帝的意志。在父亲的极力鼓吹下,母亲研制的精油成了“神药”,生意因此大获成功;与此同时,父亲的蛮横与权威也到达定点,一家人若不能臣服,也就只能离开了。

二哥肖恩象是极端父权下的另一张面孔,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控制狂。他脾气古怪,不仅精通武术,还擅长驯马。或许是个性使然,他惯于利用各种借口和战术手段激发对方的愧疚与耻感,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如果对方试图抵抗或逃离他的控制,便会立即诉诸疯狂的暴力。他的妹妹、女友和妻子,无不深受其害。塔拉最让塔拉不能理解的是,肖恩的暴力中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纯粹的快乐。这是一种源于自卑感的性格障碍,对他人的控制,只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安全感与自信缺乏。

在这样的家庭里,母亲是女儿最后的港湾。可糟糕的是,在教义和伤病的双重影响下,母亲的人格自由被父权彻底禁锢。她不仅不能制衡父亲对家庭的伤害,还接受了父权对女性的物化,彻底沦为父亲的附庸与帮凶。在对肖恩的事情上,母亲的态度是令人寒心的。一方面,她对肖恩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尽管她采取了刻意回避的态度;另一方面,在对肖恩行为的叙述上,她又极力偏袒自己的儿子,只因为肖恩没有塔拉那么理性和坚韧。这种“谁弱谁有理”的思维方式,最后竟演变成“黑白颠倒”的吃人故事——施虐者成了受害者,受虐者成了加害者。

庆幸的是,哥哥泰勒给塔拉的生命照进了一束光。他曾经上过学,虽然半路辍学,但还是坚持自学,并考上了大学。泰勒不仅自己摆脱了原生家庭,还为塔拉勾勒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走向教育之路。不只是泰勒,奶奶和外婆都曾鼓励塔拉去上学,而不是每天待在父亲的废料场。只是那时候的塔拉还小,并不觉得原生家庭有什么不好;相反,塔拉对父亲灌输的常识深信不疑,并忠实于自己的原生家庭。直到塔拉从叉车上摔下来的那一刻,埋在心底的终于种子发芽了——塔拉决定去上学。

尽管父亲一再反对,塔拉还是通过自考进入了杨百翰大学。这一年的塔拉十七岁,第一次走进校园,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塔拉觉得自己像个异类,跟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一度想要回家里。诸如坐公交车、便后洗手、打扫宿舍这样的小事,对别人不过是理所当然的日常,对塔拉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塔拉无法接受女生穿着暴露,因为在原生家庭的价值观里,女孩应该是非常正经的。即使塔拉的耳朵疼的厉害,也对服用止痛药心存抗拒,因为父母认为化学药品会在体内留下毒素。

冲突是成长的土壤,孕育着觉醒与蜕变。在与同学的朝夕相处中,塔拉慢慢发现,看似“不正经”的女孩一个个都很善良可爱;避之唯恐不及的止痛药,只用了区区二十分钟,就治好了自己的耳朵痛。在主教和室友的劝导下,塔拉卸下父亲对政府的成见,接受了四千美元的助学金。解决了后顾之忧的塔拉,不仅没有被政府控制,学习也变得心无旁骛。自此,塔拉彻底摆脱了父亲对她的经济讹诈。

最大的冲击,来自头脑中大量的错误知识。它们虽拜父母所赐,却已然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若要将它们一一更正,无异于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刚进入大学不久,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了大屠杀。塔拉举手问老师:大屠杀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都用差异的眼神看着塔拉,而老师除了礼貌的婉拒,并没有直接给出解释。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塔拉的认知里,“大屠杀”就是一场小规模冲突而已。因此,他们都以为塔拉在开一个恶意的玩笑。塔拉非常震惊,不只因为自己的无知,更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谴责与愤怒。

让塔拉彻底清醒的,是韦弗事件的真相。塔拉小时候,父亲告诉家人说,联邦政府围剿了一个姓韦弗的家庭,只因为他们不送孩子上学,拒绝政府的洗脑。大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塔拉从旧新闻里获悉,韦弗一家的遭遇,不过是一场意外;至于事情的背景,也根本不是父亲所说的那样。事实上,政府根本不会因为不送孩子上学而杀人,而兰迪有犯罪嫌疑在先才被政府监视的。兰迪不仅没有死,还获得了政府几百万的赔偿,成了各大媒体青睐的名人。塔拉崩溃了。十七年来,她对父亲的深信不疑,换来的却是子虚乌有的恐惧,以及一大堆扭曲的认知和价值观。

从那以后,塔拉下定决心远离父母,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她拼了命的学习,一路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最终,她考上了剑桥,并成为韦斯特弗博士。故事进展到这里,塔拉似乎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然而,这只是我们直觉上的一厢情愿,更大的危机和痛苦正在上演。

塔拉接受了一套全新的,但不为父母接受的观念。在父母看来,塔拉的成长是对家庭和宗教的背叛,是被魔鬼附了身,被政府洗了脑。她需要“改邪归正”,接受上帝的救赎,然后才能得到父母的原谅,回归原生家庭。摆在塔拉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接受亲情的绑架,自己放弃新观念;要么过正常人的生活,与原生家庭决裂。放弃现代文明和正常生活,显然不可能成为塔拉的选项。但塔拉也不愿与原生家庭决裂,那样的话,即使获得快乐,也是散发着恶臭的快乐。她希望走出第三条道路。

哥哥肖恩打破了塔拉的希望,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塔拉的记忆里,肖恩对塔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仅严重的肢体暴力就有四次,遑论言语上威胁、贬损与辱骂。一次,姐姐奥黛丽向塔拉透露,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经过姐妹俩的协商,她们决定一起站出来,向父母控诉肖恩的行为。然而,父亲并不相信她们的话,母亲表面上的同情只是为了迎合,底子里仍是对肖恩的袒护。更加讽刺的是,面对父母的偏袒和肖恩的威胁,曾经的盟友奥黛丽也背叛了塔拉,决定与塔拉断绝关系。

此时此刻,塔拉依然没有放弃,一个人单枪匹马回到了巴克峰。然而,塔拉的一意孤行,让父亲陷入了歇斯底里。他指责塔拉有意针对肖恩,企图把家里搅得鸡犬不宁,丝毫不顾及塔拉的善意。塔拉终于意识到,持续二十年的裂痕,已经扩大到无法修补的境地。更糟糕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父亲拨通了肖恩的号码,要兄妹俩当面对峙。肖恩来了,递给塔拉一把泛着血光的小刀,还发出了最恐怖的一次死亡威胁。这一切,就发生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然而,他们全都漠然处之,完全不顾及对塔拉造成的伤害。

塔拉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巴克峰的家人一边倒地站在肖恩一边。这让塔拉一度患上心理疾病,以至于出现严重的躯体化症状,诸如梦游、头痛、磨牙、皮肤破损。为了进行自我欺骗,塔拉开始没日没夜地刷剧,以便将以后的失败归结于懒惰,而不是精神上的崩溃。当塔拉在绝望中迅速下坠时,哥哥泰勒再次伸手抓住了她。泰勒不仅相信塔拉的经历,还试图解决塔拉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为此,泰勒几乎和父母走到决裂的边缘。有了泰勒的支持,塔拉开始振作精神,并主动接受了心理咨询。故事的最后,塔拉虽然恢复如常,可终究未能与家人和解。

塔拉的故事讲完了。归根结底,就一个问题——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对许多年轻人来讲,原生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有了它,我们不仅可以将自身的缺陷投射出去,还能给大量的消极情绪留一个发泄口。它就像一层看不见的壳儿,帮助我们免于自责之苦的同时,也让我们画地为牢,永远地待在了心理舒适区。因此,也有人开玩笑说,“父母皆祸害”,似乎人生的诸多不如意,都能从原生家庭找到源头,而且很难摆脱它的影响。塔拉的故事,恰好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普遍感受。更为难得的是,塔拉的家庭如此病态,她不仅摆脱了,还取得了世俗的成功。我们不禁要问,塔拉靠什么摆脱了她的困境?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Educated,有人把它翻译成“教育改变人生”。在书的最后,塔拉如是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 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本书的主题是教育。进一步讲,塔拉的观点认为,她的成功离不开教育,包括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不妨回到塔拉的故事,看看教育到底给予了她什么力量。

首先,教育给了塔拉现代社会的常识。在上学之前,塔拉一直生活在巴克峰的废料场,每天帮父亲整理破铜烂铁,被父母灌输着扭曲的常识。在小塔拉的认知里,政府会因为不让孩子上学杀人,而学校不过是政府洗脑的工具。就连干活留下的污垢,在父亲的蛊惑下,也跟人一样,有了诚实的品德。对正常人司空见惯的现代医学,塔拉却怀着近乎本能的恐惧,觉得它是赤裸裸的谎言,以及对上帝和家庭的背叛。即使到了青春期,塔拉对“妓女”的理解依然是模糊的,只知道它是不好的意思。当父亲怀疑塔拉怀孕的时候,塔拉憋了一肚子委屈,却又无从辩解,她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怀孕。曾经,塔拉对肖恩称呼她“黑鬼”无所谓,不过是一场玩笑而已。

进入大学之后,原生家庭灌输的错误常识被迅速推翻。随之而来的,除了新常识的建立,还有对原生家庭的质疑,以及对过往历史的反思。这是自我成长的起点与基石,没有这些常识性的颠覆,就不会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更不可能产生更高维度的自我革命。仅以“黑鬼”的绰号为例。塔拉在日记里写道:「我曾一千次被叫黑鬼,以前我笑过,现在我笑不出来了。这个词没有变,肖恩说出它的方式也没有变,只是我的耳朵变了。它们听到的不再是其中的玩笑。它们听见的是一个信号,一种穿越时间的召唤,得到的回应是一种越来越坚定的信念:我再也不允许自己在一场我并不理解的冲突中首当其冲。」此刻,“黑人解放”脱离了特定人群,成为一种更为普世的象征——自由与平等。

其次,教育让塔拉结识更多有趣的灵魂。古语有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学校里,每个人都有两门隐性的功课要学。它们都与人际关系有关,一个是学会与人相处,另一个是学会取人之长。刚进入大学的塔拉,用过的餐具随手扔进水池,过期的食物塞满了冰箱,室友们提醒她也不以为然。她甚至对轮流打扫寝室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巴克峰的原生家庭里,脏乱差不仅不是问题,还是率真的表现。由此带来的冲突,倒逼着塔拉不断反思,并尝试着作出改变。上大学之前,塔拉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对应试技巧一无所知。大一时,塔拉虽然也能通过考试,但成绩总达不到理想的A。在同学凡妮莎的点拨下,塔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在之后的考试一直考A。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杨百翰大学的克里博士是塔拉的第一个伯乐。他不仅看到了塔拉的学术天赋,还鼓励塔拉参加他的剑桥留学项目。当塔拉的申请被拒绝后,克里博士给剑桥写了一封信,为塔拉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当塔拉陷入自我怀疑时,克里博士鼓励她说:“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正是这句话,给了塔拉留在剑桥的勇气。塔拉的第二个伯乐是她的博士导师,剑桥大学的斯坦伯格教授。他从不指定阅读书目,塔拉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任何内容。但他对塔拉的论文看得极其认真,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斯坦伯格教授对塔拉的第一篇论文给予了最高评价,并为塔拉争取了“盖茨剑桥奖学金”。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塔拉完成了在剑桥的深造。

教育给了塔拉新的常识和圈子,让她获得了学位和世俗的成功。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但还不足以支撑她走出原生家庭。那教育还给了她什么呢?我觉得是看问题的视角。塔拉没有正面给出这个观点,却在一次专访中有所提及,她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使你的偏见变得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塔拉用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七岁的塔拉,她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对生活感到绝望;她是塔拉的“体验自我”,小说的一个人物而已。一个是写书的塔拉,她冷静、客观、理性地审视着“体验自我”;她是塔拉的“叙事自我”,即教育赋予的新视角。通过这种叙事方法,塔拉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人的记忆其实是不可靠的,但更不幸的是,自我就建立在这些不可靠的记忆之上。

让塔拉无比恐惧的韦弗事件,固然有父亲的误导因素,可为何别的孩子听了父亲的讲述,却没有像她那样惶惶不可终日。到底是父亲制造了恐惧,还是塔拉放大了恐惧?讲到卢克烧伤时,在“体验自我”的印象里,父亲当时并不在场,是塔拉于恐慌中找东西灭了火。作为读者,我们不难捕捉到小塔拉对父亲的怨恨,也能够分明地感受到愤怒在周身蔓延和燃烧。当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叙事自我”借卢克的视角说:父亲其实是在场的,而且父亲为了救卢克,自己的手也受了伤。如果卢克没有记错,那么塔拉又该如何处置自己对父亲的怨恨呢?

在翻看自己的日记时,塔拉找到了许多和卢克烧伤类似的重大事件,那里藏着当时“体验自我”对事件的情绪感受;与此同时,塔拉还会向相关知情人小心求证,而“叙事自我”则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反思,以确定当时的感受是否来自错误的记忆。带着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塔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记忆。塔拉发现,发生在原生家庭里的所有重大不幸,都源自极端偏执的摩门教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根深蒂固的决定论和宿命论。相似的车祸,相似的烧伤,相似生育风险,历史在循环中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人生好比泥淖中的车轮,若不能跳出固有视角,仅凭一腔怒吼,就只能在泥雨中越陷越深了。”正如塔拉的“叙事自我”反复质问的那样,如果第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么第二次又是谁的呢?

顺着这个视角,塔拉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矛盾。她下定决心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亲情恰恰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原生家庭不允许她鱼与熊掌兼得,选择了现代文明就意味着对家庭的背叛。显然,塔拉是不可能退回文明的死角的。于是,塔拉的人格被撕裂了,“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自我”。当“自我”感觉很糟糕的时候,就一定要做点什么来缓解痛苦,要么与自己精神内耗,要么将糟糕的情绪投射出去。塔拉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她无心学业,写信谩骂父亲,与同学爆发冲突,精神到了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的地步。她成了在泥淖里空转的汽车轮胎。如果想要逃出去,她得在轮胎下面垫点别的东西。

当与父母和解的希望化为泡影时,泰勒和理查德依然信任着塔拉,而母亲的家庭也向塔拉张开了双臂。从亲情上来讲,塔拉并非无枝可依的乌鹊,她赢得了母亲家族的接纳,还有两个可靠的亲哥哥。至于对父母的怨恨,新的视角告诉塔拉,那些不是全部的真相。父母的爱一直都在那里,只要让他们远离自己的生活,放下战士的审视眼光,就能穿过岁月的迷雾回忆起那些美好。他们之间的隔阂源自塔拉的改变。塔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塔拉的父亲。虽然有些遗憾,但这就是彼此要面对的课题,与背叛和负罪没有任何联系。

这是塔拉爱父亲的唯一方式,就像她所说的:“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书写到最后,“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合二为一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就此诞生。塔拉称之为:教育。

到这儿,塔拉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算是讲完了。至于开头那道倩影的轮廓,其实早已经呼之欲出。人活着的一辈子,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但称得上绝境的,只能说是寥寥。可悲的是,我们总把它们想的太强大,又把自己又想的太弱小;以至于头脑里长出来一个圈圈,以为只要待在里面,我们就是安全的。事实却是,除了不断地重蹈覆辙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长进。于是,我们确认了自己的羸弱,更加不敢迈出改变的一小步,个人成长就此停滞,精神痛苦由此产生。从本质上看,人类的绝大多数痛苦,都可以归结为认知不足。每当这个时候,不妨先停止内耗,拿起一本书来,寻找当下问题的解决方案。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我们的困境而言,教育不正是那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吗?

思维导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30,527评论 6 54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9,687评论 3 42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8,640评论 0 38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3,957评论 1 31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2,682评论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011评论 1 32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4,009评论 3 44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183评论 0 29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9,714评论 1 33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1,435评论 3 35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3,665评论 1 37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9,148评论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838评论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51评论 0 2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8评论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2,379评论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8,627评论 2 38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