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桔彤
夜里,我又梦到自己回到童年,回到我儿时玩耍着的庭院,不知不觉我在那里睡着了,而母亲站在门口喊我回家吃饭……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句话是用来形容儿子与母亲的关系的词语,很多人认为儿子对母亲的关心对比母亲对儿子的关心有点相形见绌。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老辈人看来,儿子总没有作为贴心小棉袄女儿对母亲的关注程度高。其实,细细品味起来,这话说起来未免有些牵强的味道,凡事都并非绝对,子女的孝道和孝顺与否,未必与性别有关系,而在于母亲的教育是不是成功,贤良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儿子也好,女儿也罢,通情达理,安守孝道是水到渠成的,反之母亲的自私和贪婪,培养出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实在是不敢恭维,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家也毫不例外,其实我们家里三个亲兄弟受母亲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我不晓得两个弟弟是受母亲的影响有多深,我觉得我作为本科和硕士都在高校中文系读书的学生,走上了文学道路与母亲的影响是脱离不开干系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打我小的时候便是一个地道的讲故事的人,这一点我是难以忘却的,从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我们阅读的习惯,可能这是作为母亲的高明之处,尽管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儿时,听我的姑姑说过,母亲的一些轶事,一是母亲当年是农村的妇女队长,二是母亲的口才和作文是非常不错的,这样母亲在我们小的时候,在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总是给我们的兄弟讲一些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书多半是我们从我的小叔和小舅那里“巧取豪夺”过来的,可是最初我们还没有上小学,不识字,而且那时候农村根本没有所谓的幼儿园。这样我们便让我们的母亲给我们这些孩子去读这些故事书和连环画,这样我们在上小学的之前就已经看遍了那些各类中外名著类似的故事书和连环画,让我的优秀的文笔从儿时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同一个专业的中文系学生有些望尘莫及,不难发现母亲当时的付出功不可没。
母亲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更是个非常勤奋努力和要强的人,据跟我关系最好的二姑说,我母亲嫁过李家的时候是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和义务的。因为我母亲嫁过来的时候,我的奶奶早已去世,所以当时我的小叔和小姑的衣服和鞋袜差不多都是靠我的母亲去打理的,当时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母亲用缝纫机手工活来做的,谁让我的父亲是长子呢?而且,我的爷爷性格极其柔和,是个慈祥的人,可惜他的子女似乎都显得有些戾气十足,甚至说的残酷一点,缺乏人情味,乃至自私的味道。儿时,我的一位本家舅舅一语中的,说老李家比老杜家缺乏人情味,这一点是父亲的兄弟姐妹跟母亲的兄弟姐妹相比相成的反差的结果,而舅舅说我们家几个兄弟像我的母亲的本家,通情达理,不像父亲那边的本家自私而又刻薄。我小的时候不以为意,随着小学读书,才感觉到舅舅说的在理,姑叔们的自私自利与母亲的温柔和谦让相成强烈的反差,让当时的我们感觉到非常不舒服,母亲则暗地里安慰我们不要跟我的姑姑和叔叔发生正面的冲突,她说家和万事兴。当然我和两个弟弟是唯命是从的,不过随着我们三兄弟年龄的增长,对李家本家的叔叔和姑姑不满有所加剧,尤其是当时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二弟和在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的我因为姑姑对母亲的不敬非常恼火,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而且当时我们警告过他们: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晓得我们当时是在间接地抗议母亲对妯娌无理取闹淡然,而且男孩子性格比较有刚性和阳刚的一面,我们俩的言行举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震慑力,让当时几个姑姑和叔叔的自私和暴戾的行为不得不有所收敛。
母亲对儿子的挂牵也总是难以忘怀的,虽然家里的孩子多,三个儿子,可是对哪个儿子都牵挂至今。一方面在家里帮助我三弟打点家里的一切,侄女和侄子的生活起居,不过偶尔的摩擦也是有的,也是颇为辛劳的。显然作为长子我承担起了桥梁的作用,毕竟作为长子考虑到父母的难处更多一些。这一点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家里最大的孩子的体会最多,因为老大是有担当的,更能理解父母的难处。有一年春节前后,三弟又去一个亲戚家喝得酩酊大醉,回来之后不晓得因为何事跟弟妹和我的母亲发生了争吵,母亲当时有些寒心,我当时狠狠地骂了老三一顿,老三也很少见我大动肝火,见我真的生气了,有些敢怒不敢言,这可能就是兄弟之间的默契吧,亲情之间也难逃一个理字。又有一年,我的博士毕业便出国留学并在美国并定居的二弟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杳无音讯,这边家里也非常着急,母亲只希望他打电话报个平安,我当时通过QQ和电子邮箱也几次三番督促他给家里打电话,结果是迟迟不能得到答复,终于让我涌上一股子怒火,当时劈天盖地的把老二数落一顿,列举了自私,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等一系列罪状,我平日里很少跟老二发火,因为论知识程度,他是博士,我是硕士,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理所当然应该不比我差,但是其行为却让我感觉到非常生气,也是这十多年来我头一次跟老二生这么大的气,这是为了母亲。
母亲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是比较成功的,她虽然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却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培养出来一个博士研究生,一个硕士研究生,也顺理成章地将不爱读书学习的老三培养长大成人,娶妻生子。这恐怕是许多农村和城市女性难以企及的,这也让我们家不仅在我们成长的阿拉勿束村、老河土镇,乃至阜新县、阜新市都远近闻名,让人羡慕不已。而且小的时候,我和二弟由于学习优秀而又刻苦也是父亲的本家、母亲的本家中,我的姑姑、叔叔、舅舅、姨姨教育我们的这些堂弟、堂妹、表弟、表妹的模范和样本,每每他们来我们家串亲戚,饭桌上成为他们以我们为范本教育后辈们的话题,母亲当然是笑逐颜开,毕竟这是她教育的成果。
母亲对两个弟弟的关心,我从没刻意去观察,尤其是成年以后,而于我最感动的是2012年6月11日,是母亲从老家的阜新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那天是我的生日,当时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久,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不过听母亲从老家的阜新打电话来,我一边跟母亲说话,我一边默默地擦眼泪。我知道,我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刻意去记过母亲的生日,而母亲却还记着我的生日,并提醒我给自己买点好吃的。再以后,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从一位普通的文案策划晋升到企划经理,直到现在担任公司策划总监的职位,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尽可能回老家在家并多待上几天,在我的朋友、同事、同学去外地旅游、聚会的时候,我一般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我是想尽可能在母亲的有生之年回家多陪陪她,可能对于她而言,人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尽孝宜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外,每一周工作和学习、应酬哪怕是再忙再累,我也要抽出至少半个小时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一方面给母亲报个平安,另一方面是了解家里的状况,尤其是关注母亲的身体健康,因为父母的平安和健康是子女们最大的福分!
桔彤,原名李彪 ,辽宁阜新人,现居沈阳,桔彤工作室创始人,策划总监兼新媒体运营总监,辽宁省青少年创作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燕京诗刊签约诗人。
作品先后发表于《参花》,《九仙湖文学》,《当代汉诗》,《呼伦贝尔日报》,《生活周刊》,《精短小说》,《辽宁青年》,《青年文学家》,《奔流》等纸媒和所有新媒体以及全国各大门户网站。诗歌《和盘托出》、《爱不释手》、《情书》先后在“南风杯”全国原创诗歌大赛、“骑士杯”全国诗歌大赛、“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