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学生打基础、培养好习惯的阶段。小学老师的首要教学任务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都会儿童学习”。要教会儿童学会学习,首要前提是“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这是一种智力水平发展的高级阶段。如果学生能够学会通过自主阅读从而掌握知识,那么他会更好地掌握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
如何在学生上小学四年级之前掌握较好的读写能力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一文中指出,低龄段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多加提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所思所想,用笔简明扼要地书写出来。
虽然学习强调思考,但学生应该能够牢记部分基础知识。例如读写能力,对应着基本词汇;数学能力,对应着基本的四则运算、公式、定理等。苏霍姆林斯基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给出了很多教学建议,例如让学生思考词汇的用法,与图画、故事相结合,用游戏方式考察记忆效果等等。如果学生在低年级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到了高年级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更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去。如何让学生更有动力来记忆这些基础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一文中提出了“创造智力背景”的做法,实际是在导入新知识时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老师在讲授生物时,先让学生读一些科普读物,激发兴趣。当学生带着探索欲去学习新知识时,会有更深刻的印象。此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一是学生必须掌握和识记的教材内容,另一套便是这些课外读物。
这种引入“第二套教学大纲”,即扩充学生课外阅读背景,进而激发学生对课内知识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后进生也有着显著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提到他曾教过一位叫做费佳的学生,从三年级到七年级。他专门为这个学生编了一本《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每道习题前都有一个小故事,这激发了费佳的求知欲;另外,他帮费佳搜集了两套书,大约300本,有些书与课内知识有关,有些则无关。通过持续大量的阅读,费佳在五年级时,成绩赶上了同龄人。后来他成了一名技术专家。
教师应该让儿童学会观察周围世界。这能帮他们建立知识与世界的链接,学会发展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教给学生观察》中指出:“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带领学生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讲太多研究成果。苏霍姆林斯基在《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中引用了托尔斯泰的建议,这是因为“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辞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支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带学生去亲近自然,这被称为“思维课”。他在《如何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文中指出:“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当儿童在观察现象时感到激动,有强烈意愿想探索其背后的真理和规律时,他的学习动机会被真正激发出来。之后,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书籍供儿童阅读,丰富其智力生活。教师要鼓励儿童相互分享所读所思,形成集体智力生活。教师要亲自示范,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创造性脑力劳动。当不同儿童的学习进度存在差异时,教师要分层教学,给进度快的孩子设置更高难度任务,给进度慢的孩子多加耐心解释,帮助所有孩子感受到完成学习任务的快乐。这种快乐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形成良性循环。
小学阶段的最重要任务是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中指出,小学生必须掌握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 )。他提出了几个参考数据,例如要使儿童真正学会阅读,必须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有表情、有理解地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要学会迅速、准确地书写,必须写过不少于1400-1500页作业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针对性地布置训练书写技巧和书写速度的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孩子们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中指出,要努力让孩子在在6岁到10岁之间“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造”。他辅导的许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可以写出许多小故事。
自律能力也是小学阶段必须培养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指出:“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即从7岁到11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孩子体验过完成自我设定任务的成就感,那么他会更好地利用时间。
德育也是教师必须重视的方面。教师和家长必须教给孩子“正义感”即明辨是非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要保持“水源的清洁”》提到一个19岁的杀人犯。他因为路遇一个16岁少年,对方不肯让路,他就杀了16岁少年,并把死去少年的母亲刺成重伤。这个杀人犯写了长达48页的告白信,但信中只是恐惧,而非对罪行的忏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重视孩子的正义精神的培养。“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