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强迫症患者来说,最难受的莫过于自认为很努力完成的工作,却受到别人的质疑,如果质疑的声音来自于非正常反馈渠道,而是来自于“某某某”或者“某某某”,这会让他(她)更痛苦,这会使他(她)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情绪一度会受到激烈的打击
事事追求完美,但也事事寻求肯定,如同天干物燥时山上一根笔直的柴火,坚硬但极易折断。
不知道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我这方面的纠结越来越少,明代的《增广贤文》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果然是老祖宗箴言,诚不我欺也。
学院发展的高峰期时期我曾分管过685名同学,说实话,有一些同学到毕业时,我才记住他的名字和模样。那个时候,刚毕业的我有大把的时间跟他们在一起,跟他们过中秋节晚会、冬至吃汤圆、偶尔还去我宿舍打火锅,大一结束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都是孩子般的呢喃细语,看得我心头一热,老泪纵横。十几年了,这些信件我保存至今,完好无损。
可是,即便如此,顽皮的孩子很快地展露了头角,旷课的、逃学的,甚至打架的。我记得当年一个男生跟一个其他学院新疆籍学生产生了口角,了解事情经过后,我跟他做工作。他却歪着脖子哭喊着:老师,你为什么不帮我?!我那么信任你,你为什么要帮一个其他学院的学生说话!!一扭头就跑了,可是,他却不知道,正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有佩刀的习俗,我才更害怕学生意气之下,受到伤害,我跟这个新疆籍学生的辅导员沟通过很多次,还请这个学生去饭堂吃宵夜,告诉他校园内一定要克制情绪,不得行凶。然而这些,这位男生都不知道。然后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里,这个男生见到我仍然心怀怨恨,不理不睬。那个时候我也挺受挫的,直到毕业前夕,我找到他,把当年的事情和盘托出,学生才释然。
直到现在,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仍然有很多认知的误区,你不就是一个辅导员吗?有那么忙吗?为什么发微信给你不回?为什么批假这么难?有时候,辅导员有说不出的苦。
学生爱护你的,还真心实意地给我提提意见,说,老师,最近同学们反映……,反映……,你要注意一下了。碰到学生不理解的,他们会直接对你的管理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或者按照当年我不弯则断的个性,估计每天要难受800遍。
其实想想,哪怕我们每件事情都用尽12分的精力全情投入,都不可能收获100%的肯定,心里装着学生,装着他们的需求,根本就不怕质疑。
当学生发微信给我:老师,你在吗?我虽然心里暗暗地说:什么事,你倒是说啊!我在呀在呀在呀!然而还是要礼貌地回复:是的,我在。因为大家认为,你要回了“在”,才好说下一句话。
然而,“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跟学生在一起,还需要有很多的智慧,“情智交融”,争取知识面比他们广一点,耐心比他们多一点,处理问题比他们成熟一点,工作方法比他们精一点,对未来规划的考虑比他们周到一点,引领的力度大一点,示范的作用强一点。
一个好的辅导员,既不能尾随学生,也并不适合与学生并肩同行,而是要比学生多走出一两步,走在他们的前头,用经历和阅历,做他们的引路人。
质疑的声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质疑声的态度不端正,我们当然要对质疑在意,否则你怎么改进自己的工作?怎么团结学生?但是如果当你理性思考后,仍然觉得自己方向没有错,就应该坚定自己的步伐,淡然一笑,轻松地回应,再轻装上阵。
遇事不纠结,本身就是一种工作素质,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疑难就化解疑难,不带着情绪和愤懑开展工作,才会让工作更迎刃而解。躺下就能睡着,起床就能战斗,方为辅导员本色。
辅导员工作就像是在陈酿一坛美酒,年月越长,酒香才会四溢,所以,何必纠结于一时的质疑呢? 既然这样,就让质疑声再飞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