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记:
科幻文化要探讨的核心,不是科学,也不是爱,而是如何激发我们面向宇宙的好奇心。
下文系节选。其原文于2014年11月21日刊载于新浪网。
今天,我们不走进科学,而是走进科幻。通过与科幻作家刘慈欣、宝树,以及果壳网编辑Ent的对话,用《星际穿越》作为入口,窥探一下这个跟宇宙一样浩瀚的科幻世界。
刘慈欣:
科幻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宝树:
科幻作家,著有《三体X:观想之宙》《古老的地球之歌》《时间之墟》。《时间之墟》获2014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金奖。
Ent:
果壳网编辑,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星际穿越》真有那么厉害吗?
它算比较纯正的科幻片,但在科幻上并没有创新
《星际穿越》被称为逼格高的电影,是因为它的硬科幻内核。所谓硬科幻电影,“科技”是推动情节并化解最终矛盾的第一要素,电影里面的“虫洞”、“黑洞”、“五维空间”都是基于科学理论上的想象,它是合理的推测,在逻辑上能说得过去,且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发生。这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自然觉得很神奇,仿佛就像看到了未来,可对于经常接触这类概念的科幻作家来说,这部电影里的科幻真的那么震撼吗?
大道:很多人都说,《星际穿越》是硬科幻电影的经典,你们同意吗?
刘慈欣:我会给这部电影打8.5分。比较好的地方是,它不像其他好莱坞电影靠视觉效果来震撼人,它是个比较纯的科幻,影片的整个内容还是比较集中于科幻表现的,并没有过多地去掺和与科幻无关的东西,比如它里面完全没有男女爱情的描写,只有一些父女之情,但这个和它的科幻主题是很贴切的。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它在科幻上并没有提出什么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它讨论的问题并不新。物理学里早就有高维的概念,也有高维世界的猜想。高维生物的写法在科幻小说里不太常见,但也有,像之前有一部小说叫《平面国》,还出过同名电影。它没有超越此前最经典的科幻电影,比如《2001太空漫游》。
宝树:它还是个比较纯正的科幻片。现在比如说很多科幻片会出现外星人、怪兽、太空舰队,这部电影里没有。它借助黑洞、虫洞来展现这个故事的情节,更有一种纯粹的科学震撼力。我觉得这部电影对宇宙和太空有些思考,对时空有反思的东西,这就够了。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科普读物。如果有人愿意,比如我有朋友看了以后就买了一本关于黑洞的科普读物来看,这就非常好了。
不过,我也只给8.5分。电影关于地球末日的前因后果并没有交代得很清楚,对于危机有一定程度的美化。而且其实世界末日是一个很残酷的事情,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是牺牲大部分的人而让少部分人生存下来,实际上电影呈现出来也是这样的结果,但它并没有说这种“优胜劣汰”是怎么发生的。
Ent:星际穿越的科幻,是非常古典的硬科幻风格:面对自然界的困难,人类运用科技、智慧和勇气战胜它。这种风格在当年阿瑟·克拉克的作品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片中也的确出现了诸多致敬克拉克的桥段。这部电影作为科幻片很出色,不光是因为视效漂亮,还因为它真的努力把科学元素作为所有剧情的基础;几乎每一个戏剧冲突脱离了科学背景都无法存在。
科幻电影或小说必须滴水不漏吗?
科幻既不是科普,也不是预言,不能用“靠谱”来衡量它
这几天,伴随大规模的点赞团之外,还有一堆吐槽帖出现。不少人纷纷扮演专家、学者、科学家去拍砖,细数《星际穿越》在科学上不合理的地方。对于这些科幻达人来说,看科幻电影的时候,真的会有无法抑制的吐槽冲动吗?科幻电影或者小说真的必须滴水不漏吗?
大道:有很多人会为《星际穿越》找茬,指出里面的科学硬伤,你觉得电影有什么设定是你不可以接受的?
刘慈欣:基本上在逻辑上都说得通。我看电影并不是为了专业解读,而是为了消遣,和普通观众一样。当然,我也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人进入黑洞怎么能完整无缺地进去呢?为什么不会被潮汐力量撕碎?为什么不会被黑洞辐射给杀死?这些我都不太明白。至于这些算不算漏洞,因为我没看懂,所以不好评价。
宝树:科幻毕竟还是有幻想的成分,它给人的实际上还是一种感觉,并不意味着它在很多细节上也符合科学原理。比如说人物钻进黑洞的时候,按照科学应该很快会被撕成碎片。但是他为了情节的需要,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科幻首先并不是一个学术性的东西,这是最基本的区别。它所做的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审美的快乐,并不能在实际上取代先进的东西。科幻主要是激发的作用,对于你来说,是对你个人科学思维的启发,但是不能说科幻告诉你什么。
Ent:科幻既不是科普,也不是科学预言,不应该用“靠谱”来衡量它,也不应该抱什么期望。这部电影在细节上的确使用了大量科学元素,其中还有有史以来最好的黑洞模型,然而论及全剧的整体逻辑,它依然是一个属于编剧而非科学家的故事。
我曾经在果壳网上发表了一篇《〈星际穿越〉果壳科学人评(tǔ)论(cáo)音轨》[此文理解难度较高],里面列举了60个电影在逻辑上的硬伤,其中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男主角库珀喝的很像是啤酒,可是在电影的设定中,小麦已经绝种了,没有小麦是咋酿啤酒的?
《三体》被《星际穿越》提前拍出来了?
《星际穿越》的故事在50年前的科幻小说里,也不会太出彩。
在《星际穿越》刷屏的同时,《三体》的英文版也在亚马逊上市了。而且,《三体》的电影也即将开拍。很多科幻迷会将《三体》与《星际穿越》比较,觉得两者的 宇宙观很像,有人大呼“《三体》被诺兰提前拍出来了”;但也有粉丝冷酷地说,《星际穿越》跟《三体》比起来还是格局太小,充其量只能算后者的一个番外篇。 《三体》与《星际穿越》,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这些科幻作家怎么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媒介?
大道:有很多人将《三体》与《星际穿越》比较,你觉得两者有联系吗?
刘慈欣:《三体》可能是在题材上比较接近吧,它说的都是一样的题材,就是地球上的大灾难,同时这个大灾难和太空联系起来,这种题材大家很容易找到相似的感 受。里面涉及的内容,比如黑洞、时间旅行、五维空间,在科幻小说里是很常见的,其实它关于黑洞的那部分更像郑文光写的《飞向人马座》。
宝树:只能说他们都是比较传统的科幻题材,相似之处就是对于太空旅行的科幻设想。这种传统其实是从阿瑟·克拉克开始的,只能说大家都是受到了克拉克的影响。因为题材不同,具体优劣我不好下判断。我个人认为如果《星际穿越》写成小说,肯定没有《三体》好看。
大道:作为一个科幻作家,你会从科幻电影中获取灵感吗?
刘慈欣:基本上不会,因为科幻小说比科幻电影走得远,科幻小说写到的东西科幻电影还没能拍出来。美国目前的科幻电影,很像美国上世纪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风格,它远远落后于美国现在的科幻文学了。你看到今天美国黄金时代的许多科幻经典,到现在都没有拍成电影,都几十年了,包括克拉克的一些作品,阿西莫夫的大 部分作品,都没有拍成电影。
宝树: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小说的展现功能可能没电影那么强。比如对于外星人,小说可能描绘了半天读者也没法想象出外星人的样子,但是电影不 同,它是可以直接通过图像技术让外星人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小说的优势在于更加灵活,它能够挖掘人类的内心,有内心独白、意识流等具体手法,这些又是电 影做不到的。
我很少从科幻电影中获取灵感,因为科幻小说本身,已经非常成熟,题材也在不断创新,电影能表现的题材小说都已经表现了。电影还要照顾到不同层面的观众,小说不一样,小说更多考虑的是科幻迷。拿《星际穿越》做例子吧,它的故事在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小说当中,也不会觉得太超前、太出彩。不过,电影主要是渲染 氛围,有很多人都是先通过看科幻电影慢慢变成科幻迷的。
大道:如果给读者推荐一部科幻作品,电影和小说都可以,你们会推荐哪一部?
刘慈欣:《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里面有些地方会让人想到《2001太空漫游》,但也更让人确信《2001太空漫游》是有这一部就很难出现第二部的。
宝树:《超时空接触》和《星际穿越》相比,我觉得它更高明一点,因为它既表现了父女情感的回归与再现,同时又表现了与宇宙中更高明的智慧的接触,很有意思。
Ent:电影看得很少,推荐一部科幻小说《Palimpsest》。人类的想象力很丰富,可是生年不满百,能常怀千岁忧就已经很了不起。那你要怎么去想象 一个持续万亿年的文明形态?怎么去想象横跨几个星系的巨大工程?斯特罗斯不但构想出了这一切,而且他的构想既合情合理,又让人不寒而栗。科幻作品最不可替 代的不是激光枪或者太空船,恰恰是这种超越日常时空尺度的想象力。
(责编: Zane)
文章关键词: 星际穿越;科学;宇宙;科幻;好奇心
以上节选自:
科幻达人:如何激发我们面向宇宙的好奇心|星际穿越|科学|宇宙_新浪娱乐_新浪网
以下图文援引自微博
@(新浪微博) Rekko左佳霓
2020-03-04 08:56
Vuitton[此指LV,路易•威登]新一季秀的灵感,来自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Moncler的Genius系列也是。
要知道库布里克这位导演有多伟大,可以去看他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这部68年的电影里已经有iPad了,还有人工智能Hal系统,还有好多好多神一般的寓言。库布里克一定是有天启的,比天赋还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