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上的是二年级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其基本教学程序如下:
1.直接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3.本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4.划出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
5.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
6.链接理解《语文园地五》的字词句运用。
7.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用其中的词语说话。
9.拓展《论语》中的关于说的语句。
通过以上的教学程序不难看出,老师的教学侧重点就是在于对学生的词句的学习与运用上。这样的教学定位完全符合二年级的学段阅读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而且把《语文园地》中的教学内容整合进了文本的的教学之中,使得《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的板块教学不再是孤立的。这种整合是便捷而高效的。也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听完这届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这位老师就是像在做一道大餐:老师心中已经很明确了要做什么,而且备好了做饭用的材料,但是由于火候不到,饭做的夹生了。其关键是在于没有很好的读懂编者意图,恰当的选择教学策略。
对于葫芦样子句子的阅读、理解与延伸运用的设计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设计。
这一环节,老师抓住了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读文本,找并画相关句子,并通过朗读感受细长、雪白、可爱等词语的作用,感受句子的优美。但是,如果教学仅仅到此处就结束了,似乎有点美中不足。《语文园地五》中有这样的习题: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仿照例子在括号中加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看到这个题目,老师们要引起重视的是“注意”这个词语。编者用了“注意”这个词语,但是这个“注意”中包含了哪些教学策略,是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的。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层次:
1.读句子,关注加点的词语,感受词语的优美;
2.去掉加点的词语,与原句做比较朗读,深入体会加点的词语的作用。
3.朗读其他句子,再次感受加点词语的作用;
4.出示习题做填空练习 ,强化语言实践。
仔细解读“注意”中的教学策略,才能把课上得扎实而生动。同样的,对于“自言自语”一词的教学也要有如此的层次,才能正确理解“猜一猜”中所包含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知道,猜不是凭空的,而是有根据、有方法的。
1.读课文,随文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感受汉语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2.分别理解“自”及“言”和“语”的意思,让学生学会通过理解字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
3.出示“不言不语”“三言两语”“千言万语”几个较为容易的词语,让学生练习运用刚才学到的“通过理解字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
4.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只言片语”“少言寡语”“豪言壮语”等词语的意思,把这些较为难理解的词语放在句子中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 难度,加强了语用的教学实践。
因此,我们发现,虽然是简简单单的“注意”“猜一猜”等词语,但是其内涵的丰富性要考我们老师自己去挖掘,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例如到了三年级也会有一个单元是关于“猜测”这一学习方法的,只不过不是对词语意思的猜测,而是对文本故事的猜测,这样的猜测我们又该交给孩子怎样的“猜”的方法。进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所以在部编教材中为什么出现“猜”这一学习方法这一方法该如何教,也是需要我们老师们读懂编写者的意图的。在读懂编写者意图的基础训练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因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是实施教学过程时所用的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只有在目标明晰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在教学时老师所传所授的知识要融于具体的知识情境之中,不能孤立存在。比如关于句子的训练、词语的训练等,都要融合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中,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学习并运用。在把握好这两点之后,要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而且让知识在不同的练习过程中形成系统,逐渐变成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