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重要性,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较低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上,更在于生产环节中的分配不均,大量劳动剩余被资本占有,未能有效分配给创造者。
普通劳动者面临的收入低下问题,根源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据《中国收入分配报告 2021》显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收入份额上升是全球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技术进步更多地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此外,市场化程度不足、国有垄断、寻租行为导致资源向少数行业和群体集中,工会力度不足,都是造成初次分配不均衡的原因。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收入分配失衡会影响消费倾向和需求结构,从而影响总需求水平,阻碍经济发展。高收入人群的需求几乎到达上限,而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因收入不足受到抑制,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此外,收入差距的扩大还可能激化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三个层面入手。初次分配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完善最低工资、工资支付保障、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再分配则需要完善税制、健全社保制度、征收财产性收入税,通过差异税率、社会保障或其他财富转移支付手段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三次分配则强调道德力量推动下企业和个人自愿的慈善捐赠,需要完善配套激励制度和监管制度,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此外,国家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如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以期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经济,保障民生,为普通劳动者增收创造条件。
总之,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鼓励慈善事业等多措并举,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